从前只知道西方有卢梭的《忏悔录》,看过这部《俞净义公遇灶神记》,称之为是“中国版”的忏悔录,我想是对这部剧,以及对这个故事最贴切的描述了。
人生需要忏悔,不曾忏悔过的人生不能算是真正的人生。
【1】
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那时江西有一名男子叫俞都,直到47岁这一年,读了一辈子书的他仍然未能考取功名。在生活上,也是一塌糊涂,当然,也堪称悲惨。俞都和妻子梅娟,共生了五个儿子,其中四个夭折了,仅剩下老三,又在一次逛集市时因为俞都疏于看护给弄丢了。他们还生了四个女儿,但死了三个,仅剩下的一个还是个“病儿”——患有类似今天我们所说的自闭症,在言语表达和与人交往上存在障碍。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他妻子的两眼都哭瞎了。
47岁的俞都,拥有的就是这样一个家庭。这一年的除夕之夜,家里连一块肉也买不起,年夜饭都是好心人送的青菜。此情此景,让俞都有些恼怒了,他自认为这一生饱读诗书、修养不错,不明白上天为何如此不公,为何让自己如此潦倒。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在这一晚,灶神出现,并提醒、训诫他,让他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可憎”的自己。他这一生,错就错在“恶意”太重,而当一个不善的念头生起来的时候,这种罪过已被记下,哪里还要等你去犯呢?
此后,俞先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晚年的人生也走出了潦倒不堪的低谷。
【2】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世界上真的有灶神吗?这故事所彰显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逻辑真的成立吗?这样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里盘桓,我不知道,是否你也有如我一样的疑问?
由于篇幅所限,故事内容就介绍这些,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建议亲自去看一遍电视剧,或者读一读故事的文言和白话原文,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其中的原委,也可以有自己更“主观”的判断。
坦白地说,从教人向善的角度讲,这当然是一个好故事,但在接触到这个故事的最初,我并不能从内心里接受和认可这个故事,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一个纯虚构的、目的在于教化人的故事,还是一个有些历史根据的传说呢?我很想知道这故事的真假,亦如我很想知道故事里的灶王爷神仙是否也是真的。如果这一切都是虚假的,这个故事所倡导的因果逻辑又何以成真?我又凭什么要相信?
但与此同时我也很清楚,这两点都是无法求证的,我没有一个时光机可以回到明朝年间去探寻这个故事的踪迹,也没有一个超级飞行器,可以去往不知道有多高的“天上”验证是否真有一个灶神。没错,要消除这些疑问并不能寄希望于求证,同样的,也不能寄希望于逻辑推理。那么又该如何呢?我是如此强烈的想要知道其中的“真相”,又如此肯定的知道我无法知道。
如果神明真的存在,我的此种想法一定是不敬的,正如这故事里的主人公俞都在对灶神语出不敬后遭到灶王爷的谴责。但我也相信,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灶神,他会给我这个凡夫俗子怀疑的权利和机会。我一直相信,趟过怀疑的河,才能抵达信任的岸。而此时,我正在怀疑的河中苦苦挣扎。
经过几天的纠结,我忽然懂了,人生有些事情只能靠自己的意愿或者信仰去选择是否相信,而不能寄希望于实地求证和逻辑推理。事实上,这世界上存在很多超自然的东西,或者说力量,是你我都无法求证的,这也就导致一些人非常相信,一些人完全不相信,还有一些人半信半疑,在我看来,第一种人是选择了信仰,第二种人是相信科学,第三种人要么是对这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要么就是比较深度的怀疑症患者。
【3】
这部《俞净义公遇灶神记》,当我看到第4集半的时候,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我似乎愿意无条件去相信这些东西了——人生一世就是因果报应!虽然还残存着一些怀疑,但并不那么迫切的想要知道真相了——我关注的焦点转移了。
事实上,抛开因果报应是否为真,故事中俞都的很多想法和言行本身明显就有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当俞都意外遇到从悬崖坠下并且已经垂死的冯员外——自己年少时放牛的地主老爷,同时也是逼死他父亲的仇人,俞都没有任何怜悯之情,更没有相救,而是十分幸灾乐祸地、高兴地昂头离去——他沉浸在一种快意中。而就在他转身离去的那一刻,冯员外说了一句话:“你一个年纪轻轻的毛头小子,心怎么比我这个老奸巨猾的人还恶毒啊!”即刻,俞都惊醒了——原来是一个噩梦!看来他也被这样的自己吓到了。这样的人当然很可怕,不是吗?
就是这个梦,让俞都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仇恨以及衍生出来的恶毒,他感到害怕,但遗憾的是,之后的他并未因这个梦的警示而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第二次参加完乡试三个月后的一天,俞都跟几个同学同行去县府衙查看是否高中举人,路上,年轻气盛的俞都一路快走,冲在最前面,完全不顾及已经落在最后、气喘吁吁、头发花白的赵谦老夫子,即使同行中的一位同学提醒俞都应该停下来等等时,他仍不以为然,还开玩笑地说:“赵老夫子这把年纪,即使乡试高中,即使院试也高中,又如何能去参加皇帝的殿试呢?说不定一紧张腿都迈不动了!”俞都哈哈大笑,完全不顾及赵老夫子的感受。末了,大家在猜测谁会高中时,提到谁,谁都会谦虚地推让,比如在有人猜测是赵谦老夫子时,赵谦反说俞都最有可能,而俞都默默地得意着,没有丝毫谦虚之意。
结果出人意料,高中举人的唯有赵谦一人。此时,同行其他人纷纷高兴的祝贺,只有俞都一脸的闷闷不乐。不知道他的心里是嫉妒、不服气还是什么,一定都有吧。
年轻气盛的俞都,完全不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完全不记得师父兼养父、岳丈大人在婚礼前夕对他郑重其事的警示——“一些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念头,若无法改善,厚福者则孤独无援,福薄者则……”
在得到灶神的指点后,俞都才开始反思年轻时候的自己,当往事一幕幕在脑海中重新“上演”,他才终于看懂了自己的来时路,也认清了曾经最真实的自己。他不再抱怨老天待自己不公,让自己一生郁郁不得志,而是相信这一切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庐山”,这个“庐山”就是当下的自己。因为置身于“过去”之外,一般我们都能看懂过去的自己,但对于当下的最真切的自己,却往往是看不懂的。而这,显然也最容易让我们的人生路走向歧途,已经错的离谱,却全然不知。
【4】
因为一场瘟疫,俞都和妻子仅剩下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接下来,在一次逛庙会的过程中,在熙攘的人群中,妻子一再叮嘱俞都照看好儿子,俞都也是一再答应,可是,俞都把年仅3岁的儿子留在“套圈圈”游戏那里,自己却去猜谜赢奖品去了,因为接连猜中,更是欲罢不能,在众人的称赞声中,不自觉地表现出一股得意之情,直到妻子大喊找不到儿子时,俞都回到“套圈圈”处寻找,才发现儿子不见了。雨从天降,方才还熙熙攘攘的人群很快散去,留下近乎丧失理智的俞都和已经哭的声嘶力竭的妻子。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妻子也因这份难以承受之痛双目失明。
年近五十的俞都,带着目蛊的妻子和自闭的女儿,深陷在贫困至极的生活之中。在除夕夜意外遇到灶神并得到灶神的指点和提醒之后,才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人生的接连不幸都是自己种下的果。曾经的自己,意念中有太多的恶,行为上也有诸多不妥,比如滥杀鱼虾。在此之后,俞都改号“净义道人”,由内而外,彻底净化和改变自己。仅仅是几个月后,昔日同学见到他,称他是“心貌”已经与往截然不同。再经过几年的自修以及在乡间行善事,俞都的声誉与以往截然不同,紧接着,在科举道路上也开始顺利起来,中了进士,还得到当时的张居正大人器重,请到家中作为孩子的老师。
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最后一集中,张居正为净义道人引荐了一位“退休”的杨公公,原来杨公公膝下无子,收养了五六个流浪的孩子,也想要请净义道人当老师。净义道欣然答应,可就在见到这些孩子的第一面,他呆住了,其中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似曾相识——难道是自己丢失多年的儿子?他赶紧询问、验证。果然,这正是他丢失多年的小儿子。净义道人激动不已,同时也感激上天,他认为这份“重新拥有”完全是自己改过自新后上天的恩赐。当他把小儿子带回家,得知这一消息的妻子,眼睛里哭出的不是泪,而是血,然后,失明多年的她再次看到了这美好的世界。
【5】
在最初看到这个故事时,我脑子里想的最多的就是:这故事是真的吗?这里面所揭示的因果报应是真的吗?我不由自主的告诉自己,一个不知道真假且不能证实的逻辑,我无法去相信。即使相信,也必然是半信半疑。但是现在,我的想法却截然不同了。
我不知道是否真有俞都其人,我也不知道是否真有灶王爷其神,我更加不知道这个传说中的故事是否是某人的杜撰,但是现在,这些已经不重要了。无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逻辑是否成立,我都已经知道自己该怎样去进行自己的人生了。一切的事情,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知道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只是被欲望驱使,加上对果报的不相信或者无畏惧,为所欲为。对和错就在那里,与因果逻辑无关。
一个好人,即使相貌丑陋,也让人喜欢和心疼。一个坏人,即使再俊俏美丽,也必然让人心生厌恶。年少时放牛的俞都,穷娃娃一个,但勤奋好学,时常躲在教室外的窗户下偷偷听夫子讲课。彼时的俞都,是多么招人喜欢和疼爱。可是,成年后的俞都,贪念,恶意,日益膨胀,尽管人长得帅气精神,但却令人厌恶,不愿多看一眼。你不会觉得他帅气,只会觉得那是一副坏人的模样。再说幡然醒悟、暮年的俞都,又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真假并不重要,因果逻辑是否遵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本该做个好人——怀一颗善心,放下贪、恶等邪念,好好生活,等待属于自己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