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
苏轼的一生纵横于政坛与文学上。文学方面更是北宋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赋、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绩。现存苏轼的诗、词大约有3000多首,苏诗题材丰富,清新豪健;苏词豪放壮阔,美不胜收。
在苏轼的诗词中,有的新奇别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的清新美好――“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有的激荡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的浪漫洒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的豁达超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众多的诗词中,最让人难以释怀的就是这首悼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
王弗是苏轼的结发妻子,16岁时嫁给19岁的苏轼。像苏轼这样天才又智慧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女人,才能让他再忆时肝肠寸断,泪水纵横;究竟是一份怎样厚重的情感,才能让苏轼在阴阳隔绝十年之后依然发出这样深情的呼唤。
王弗的父亲王方是宋朝的一名乡贡进士,在书院执教时是苏轼的老师,苏轼聪明好学,王方颇为喜欢。相传书院的附近有绿水一潭,苏轼经常在潭边游玩观鱼,潭中的鱼一听到人的拍手声就跃于水面。王方建议给此潭取一美名,众人所取之名无非“跳鱼池”、“引鱼池”之类,当苏轼说出“唤鱼池”时,众人连声叫好。恰时,王弗遣丫鬟送来了在闺中所题之辞,“唤鱼池”跃然纸上。王方道“天缘之合,韵成双璧”,唤鱼姻缘成为一段佳话。
王弗的性格是“敏而静”,聪明而不张扬,这与苏轼的张扬不羁形成互补。王弗刚嫁给苏轼时,苏轼并不知其通晓诗文。苏轼读书时王弗常伴其左右,苏轼有所遗忘,王弗总能提醒他,这让苏轼又惊又喜。王弗还是苏轼的贤内助,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与客人交谈的时候,王弗便在屏风后细细听着,待客人走后她能将苏轼所谈之事再说与他,并就所来之人、所谈之事给予苏轼劝告和嘱咐。事后证明,王弗的看法大多是正确的。(《亡妻王氏墓志铭》)
当年“小轩窗,正梳妆”时,二人情深意笃;十年之后,风雨飘零,阴阳两隔。尽管后来苏轼的生命中又出现了质朴贤淑、默默照顾他的王润之,以及不离不弃,伴他流放各地的王朝云,对亡妻的感情,苏轼“不思量,自难忘”,依旧一往而深。公元1075年,苏轼任密州知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苏轼梦见已逝十年的爱妻,作《江城子》。
生死隔绝已茫茫十年,不想让自己思念,却实在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这些年的凄凉遭遇教我说与何人听。如今我四处奔波,风尘满面,白鬓如霜,即使再次相逢,只怕也难以认出。
夜晚突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故乡,窗前的你对镜梳妆。相对无言,泪已千行。料想那年年让我牵肠挂肚的地方,有明月照耀,有短松生长。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中谈到, “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陈后山(陈师道)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没有专门研究过苏轼的情感与创作,没有谈过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经历过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就是这样一首内容与我的生活毫不相关词,跨越千年温度犹存,将我感动得一塌糊涂。
(这首词上学期写过一次,当时了解不深,只写“跨越千年温度犹存的情感不想妄加评论”之类,其实就是写不出来-_-#这次查了些资料,断断续续写了三四天,总算比之前强了些^_^)
(文字原创,使用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