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国学感悟。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
关于良知,孟子对它的解释,主要偏重道德层面。
他认为,人天生即具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而这些,都属于良知的作用。
阳明先生对它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层。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良知不仅作用于道德层面,还决定着人的方方面面的特质。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
从这句话中,可以得知阳明先生对“良知”的推崇与重视。
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如精、气、神之类,莫不由良知生发与主导,而人是否有智慧,也与此有很大关系。
阳明先生还有一个观点:
【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他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的,每个人的心之本体都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
这两种说法,是不是互相矛盾啦?
因为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
有的人无恶不作,有的人诸善奉行;
有的人精神萎靡,有的人生龙活虎;
有的人神智清明,有的人愚蠢昏庸。
如果这些都是良知在起作用,而阳明先生说每个人良知都一样,这种情况又如何解释?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
这句话便将道理讲得很清楚了。
良知与生俱来,人人都一样,只是父母的人品、教育方式等外在条件不同,加上日益恶化的大环境,也加重了人们良知的遮蔽。
上面只是外因,并不起决定作用。
更关键的是,那些好学上进的人,努力清除障蔽良知的污染物,功夫到了,自然良知就恢复了原状;
反之,自甘堕落的人,不去下功夫省察克制,又怎么可能得到清明的良知呢?
这也是通常情况下,为何无知的人,更容易作恶,蠢和坏往往如影随形的原因。
而智慧、明智之人,常常道德素质也相对较高。
对此观点,你怎么看?
更多精彩:见个人号。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