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业和练习,我曾经写过一篇《别扯淡!不止一个学霸说了,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题海战术》。
现在我越来越发现,学习知识,落实到笔头的重要性。
最近孩子学校进行了学科竞赛,不谦虚地说,我还算是对孩子有信心的——并不是说,一定认为自己孩子优秀到无与伦比,一开始就得第一(恰恰相反,我孩子总考不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也保证不了,班里强手太多),但是考个中等略偏上,应该还是有保证的。
结果,这次语文学科竞赛,人家连班级平均分都没考到!
卷子长这样:
他做的是这样: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错题。
第一题是古诗《山行》,这首诗是之前一年级就会背的。但是我们家孩子,不会填!全部空着!
这一道题应该填9个字,就是9分!
问他为什么不会呢?明明会背啊。
没看出来是这首诗,想不起来。
我能想到的原因,就是孩子忘了,考试之前也没复习。但是孩爸的思路和我有所不同。
他把诗句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问孩子,能看出来是这首诗吗?
能。
挖掉一个字呢?
能。挖掉两个字呢?
能。
挖掉……
还剩一个字,能认出来吗?
不能。
给你提开头第一个字,你能背出这句吗?
能。
提第二个呢?中间这个呢?
……
孩爸说:这说明什么呢?你熟悉的程度,没到看一个字就想出全部来。你之前学的一个故事《苏东坡抄汉书》里面不是说了吗?从三个字,到两个字,再到一个字,苏东坡都能见到/听到就准确背诵出全文。
苏东坡是怎么做到的呢?
抄书。
抄了几遍?
3遍。
80万字的书,抄3遍,这是多大的苦功夫啊!
嗯,有事实,有数据,孩子也能理解,也能信服。
第二道题是古诗《咏柳》,有一个字“细叶”的“细”不会写,用了拼音,失1分。
生字不够熟,运用有欠缺。
这个字本身孩子会写,但是在这里,想不起来是这个字。
我问他:你还学过其他的xi字吗?
嗯……他做思考状。
我说:这时候你就应该写上学过的字,因为这种题,不会让你写没学过的字的。
第三道题高适是什么朝代,填成了宋代。失2分。
没记住,对这个诗人不熟悉。
我是学中文的,当年古代作品选一套四本书看了很多遍。这时谈性大发,真想立刻开始普及中国文学史。
我说: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派诗人,他的边塞诗很有名,所以你看他写这首送别诗,也是很豪爽的风格。一般人送别,都不高兴,哭哭啼啼的,但是他却说“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朋友,天下的人谁不认识你啊!”
唐诗有很多题材,比如送别诗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还有“故人西辞黄鹤楼”。
他说:还有《送友人》呢,是不是呢?这是前两天刚背的。
我说:对!
说着说着,我想到一条算是应试技巧吧。
我说:一般我们现在学的诗,都是唐朝的,因为唐诗是诗歌的高峰,宋朝就主要是词了。什么是诗呢?就是那种每句都是5个、7个字的,一共有4句,或者8句(准确地说,是4行,或者8行)。词呢?就是每句的字数并不一样。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这是他听凯叔讲故事里会背的。
他说:就像明月几时有那样的吗?我说对!
所以你不会,或者拿不准,想猜的时候,诗就写唐朝,词就写宋朝。
人家又问:那郑板桥(因为最近背了一首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什么朝代呢?
我回答:清朝。
每个朝代的代表体裁不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就是小说了。就是说,到了明朝清朝,好的诗和好的诗人都少了。
第四道题出自《望庐山瀑布》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填写是什么地方的瀑布,不会,空着。失2分。
理解不够。即使诗歌会背,但是一追问,就不会了。
我说他:不会的时候,也应该尝试着蒙一下啊!
题目是《望庐山瀑布》,估计写的就是庐山的瀑布啊!
所以真不要看不起那个敢蒙的人,蒙也不一定是胡乱蒙的!
第五道题,如果老师想让你努力学习,会用什么诗句。
不会,空着。估计是失2~4分。
这道题主要是考对诗句的积累、理解,和运用。光会背是不够的啊!
我的第一反应是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但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想,答案应该不唯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可以吗?
看起来主要是写了珍惜时间,没写好好学习啊!我也拿不准,上网试着搜了搜。
描写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诗句,有这么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好像也是他们语文书上的(后来问了孩子,证明语文课没学过)。
孩爸说,你这个思路不对!他们现在的应试,要从学过的范围内去考虑。
我说:并不是一次考试就只是一次考试,我们还应该借着这次考试,弥补差距,拓展知识,每次考试都这样做,孩子不是会取得更多的收获吗?
孩爸没有反驳。
总结了这么多,其实感受最深的还是:
光靠平时的泛听,接触不少知识,但是为了保护他的学习兴趣、视力,我布置的额外作业很少,练得不够多,掌握就没有那么扎实,记忆就没有那么牢固,应试技巧也就少。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扎实掌握知识,还是要落实到纸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