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娃的家庭,每天都会面对养育孩子的挑战。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努力去走进(哪怕一点点)孩子的内心,会怎么样?
一、姐姐用行为告诉我她希望获得妈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学而实践之不亦乐乎,前面看了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阿德勒的基本概念,当我图解“理解孩子的行为”(详见《正面管教》读书笔记-第二章几个基本概念)时,感觉很有意思(嗯,用有意思表达给我的感受),从"行为目的->对事实的解释而产生的想法->行为"来看待孩子时,对孩子的行为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对孩子行为背后需求的理解和反馈也更积极。
上周日傍晚,菜正要下锅时,听见姐姐的大哭声,我赶紧从厨房里跑出来,就见姐姐满脸泪,边哭边说“不行”,两条腿也胡乱踢着。原来是因为娃爸不小心碰落了她一个小杯子里的珠子,珠子比绿豆粒大一点,全滚落到桌子底下的玩具堆里。姐姐要求爸爸马上去捡珠子,爸爸觉得几个普通的小珠子都不知跑哪去了,现在又不玩,没必要找。姐姐不干了,哇哇哭起来。爸爸见道歉也不管用,受不了便躲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正陪妹妹玩的奶奶过来说了,吃完饭她来找。姐姐还是不同意,要求现在就得找。边哭边喊“为什么把我的珠子弄掉!?为什么总是碰我的东西?”
看姐姐这阵势,想必爸爸和奶奶都觉得她不讲理(我也觉得有点),知道说什么也不管用,都躲开了,此刻这个摊子只有我来收拾。要搁在以前,我肯定也会炸了,觉得这孩子莫名无理取闹,几颗珠子至于这样吗?默认会启动这样的对话模式:
“别哭了,不就几个普通小珠子吗?有哪么重要吗?”
“重要,我就是认为重要...”
“既然对你那么重要,你为什么不把她放在一个别人碰不到的地方?”
“这个地方我哪知道爸爸会碰掉呀?”
...
这样的对话持续下去,谁也说服不了谁,姐姐伤心(估计会觉得妈妈不重视她的东西,不按照她的想法来支持她),妈妈心烦(觉得姐姐芝麻点大的事就哭,不懂事,不讲理)。
这样的事情最近连续发生好几次了,别看她平时对自己的东西也没见怎样稀罕,但是如果丢了或者被别人弄坏了,若没能按照她的要求马上来处理,必得大哭大吵不肯罢休。就感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姐姐变得不讲理了。记得以前听同事说过一句话,“7岁8岁,狗都嫌”,当时我还表示,这当爹的哪有这么说自己儿子的。可是现在这感受在我的身上如此真切。
我最近重读正面管教,今天这个情况,我看着还在哭闹的姐姐,虽然也心烦,但是倒也没有情绪爆发,尝试了跟姐姐的以下对话:
“宝妮,爸爸弄掉了你的珠子,看得出来你很伤心。(共情)”可是姐姐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爸爸不是故意的,他也道歉了,你先平静一下,咱们一会再商量找好吗?(想暂停一下)”
“不行,我平静不了,现在就要找...”
“宝妮,你现在这样的状态,咱们没法好好沟通,你平静一下,我相信你肯定可以平静下来!(鼓励)我把手上的菜抄完,咱们一起商量,好吗?”,说完我进了厨房,先躲开这个战场(再聊下去,我怕自己也会被激怒),偷偷听姐姐的动静。
看我不理这个事,姐姐哭声更大了,虽说不是假哭,但是感觉的到就是希望我来关注她,我边炒菜边喊“要不,你到妈妈这里来?”
“你别想解决问题,我知道你又要说解决问题,我现在就是要爸爸给我找珠子”(看来姐姐已经熟悉我的套路了)
“那好吧,先不解决问题。我先继续炒菜吧。”
就听着姐姐在那边哭边说“为什么碰掉我的东西?为什么不碰妹妹的东西?”
边翻炒锅里的菜,边想是姐姐不讲道理呢,还是连我也忽视了对她的感情,让她觉得我对妹妹更好。姐姐有一点内向,不爱表达,但是内心里却是个敏感的孩子。就这样想着,还没决定要不要回应她,听见姐姐喊我。
“妈妈,你怎么也不回答我?”,“妈妈,我的白纸上有个洞,没法做作业了。”我听着她的诉求已经变了,明显是希望我赶快来。
“妈妈,你怎么不说话,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妈妈?”姐姐声音明显大了许多。我不能装了,赶快从厨房跑出来,就问“怎么啦?”
“妈妈,你为什么不回答我?”
“厨房里很吵,我就听着你喊我,但是听不清你说话。”(说话倒也平静,继续装)
“妈妈,这纸上都有洞了,不能做作业了。”姐姐还在啜泣。
“哎呀,这哪来的洞啊?刚才不是好纸么?”
“我的眼泪都落在纸上了,在上面擦了一下就这样了。”
“哦,明白了。再拿一张就好了。不过家里就这一张双面白纸了,剩下的是单面的了,可以吗?”
“不行,我老师让用双面白纸。”
爸爸跑来了“我有我有,我吃完饭去办公室取两张给你。”
趁机培养爸爸的人设,“你看爸爸多积极,都黑天了,还这么冷,去给你拿纸,你就原谅他吧。菜抄好了,快来洗手准备吃饭吧。”这时就发现,姐姐的哭腔不知啥时候已经没有了。
带姐姐来洗手,跟姐姐说,“妈妈没有不喜欢你,妈妈一样爱你和妹妹。不过妈妈是有点不喜欢你刚才的行为。”(把对人和对行为的态度分开)
“是爸爸先弄掉了我的东西,我才哭的。”
“嗯,东西被弄掉了,伤心甚至哭确实很正常,我能理解。要是我的东西被弄掉不见了,也会伤心。再有这样的情况,能不能平静后咱们再说怎么办,哭着确实没法沟通。”
“我知道你说的是解决问题。”
“那下次能尽量平静吗?”
“试试吧...”
“嗯,宝妮很棒。还有一个事,我也想跟你说一下。”
“什么事?”
“你看,刚才这个事情,确实是你有理。但是爸爸已经道歉了,奶奶也说了饭后再找。你觉得能不能也理解一下他们,那么小的珠子,掉到桌子底下玩具堆里确实不好找呢,他们也很为难。”
姐姐不语,我继续说:“你看,你虽然有理,如果能不让别人为难,就是宽容了。如果在学校里这样...”
还没等我说我,姐姐说了:“我知道,你是说让我心好一点。”
“你看,你都知道。”
对孩子,我希望走进她们的内心,做一个真正读懂她们的妈妈,事后我回顾姐姐这个事情整个过程时,自己做了思考,自己感觉做得好的地方或者还不够的地方总结下来。
1、管住自己的情绪,控制动物脑的开关,平静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
孩子的无理哭闹确实把大人弄得很烦,本能的反应是顺着这个坏情绪直接把孩子给说一顿(那样就变成了妈妈的不良行为)使其停止哭闹,这样看上去是直接堵住了现场,但是孩子的感受没有照顾到,长远结果可能会离孩子的内心更远。这次处理过程中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启动动物脑开关,不针对孩子当时的行为本身做出反应,先躲开战场,给孩子和自己平静下来的时间。在姐姐平静下来后,再表达妈妈对她想法的理解和对她爱的表达。
2、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想法,跟孩子更好的连接
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孩子的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孩子在家里所养成的“孩子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孩子认为的别人怎样对待她”的想法直接影响孩子去达到目的的行为。
当孩子缺乏归属感时,她会努力的想要去获取。用这样的认知来看待姐姐的这次行为时,理解姐姐感觉妈妈更喜欢妹妹。当她内心还是缺乏归属感时,掉珠子只是一个触发,今天不是因为掉珠子,也会因为丢袜子,这样想时,就觉得作为妈妈,自己对孩子的行为才有责任。事后,珠子是收起来了,但是根本没见姐姐怎么稀罕这些珠子,放在一边就又不管了。隔一天,我打算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又跟姐姐聊起这个事,问她“当时哭,你是因为珠子掉了找不见哭?还是因为觉得妈妈不喜欢你?”姐姐说“是因为妈妈常常批评我不批评妹妹...,妈妈都不表扬我,前几天你还表扬我早起,现在又不表扬了...”孩子这么说时,我也反思,我是一个不善于表扬、不会表扬的人,有时说了批评的话还不自知。是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姐姐的自信。跟姐姐约定,如果我说的话让她不舒服、不高兴,她来提醒我,姐姐爽快答应。
3、知道要去关注孩子的情绪,但是察觉不够,有点急于想解决问题
孩子还在大哭时,我尝试唤起长颈鹿用共情来沟通,但是弯转得还是有点急,共情之后马上讲道理,提出让孩子去平静一下,孩子并不接受。或许是我的态度不够真诚,共情之后在孩子给出正向反馈时,再往下走推动合作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妹妹用语言告诉妈妈她不高兴了
相比姐姐用行为表达她的需求,妹妹的语言表达更直接。姐姐妹妹最近着迷当科学家,时常拿油盐酱醋、颜料、面粉,甚至悄悄拿上妈妈的油油,自己的油油做实验,不亦乐乎。吃完晚饭,妹妹端着小盆水,摇摇晃晃走过来,还以为她又要开始做实验了。把小盆放到餐桌上,自己也坐在桌子上,拿个吸管在那捏捏挤挤玩。
姐姐在旁边略矮一点的桌子上摊开书本准备做作业,奶奶坐在边上带着花镜在翻姐姐的书。爸爸回了房间里看书去了。我跟妹妹叮嘱句小心,就去洗漱了。脸还没洗完呢,就听见姐姐喊“妈妈,妹妹呲水到我这了”,我象征性(猜测真要是呲水很多,姐姐早就爆了)喊了句“何小宝,别弄到姐姐那,姐姐在做作业呢”,没10秒钟,就听见姐姐一直喊“妈妈,妹妹又呲到我这了”。我被搞烦了边喝“何小宝!”边就过来了。
进来看地上水不多,对妹妹说:“小宝,姐姐在做作业,不能把水弄到姐姐那...”(自我感觉是压低声音正常说话呢)
“我没弄到姐姐那”,妹妹继续捏吸管玩水。
看看姐姐那的桌子,确实也没看到几个水滴印子,抱起来妹妹说“走吧,不玩水了,找爸爸去玩”,妹妹不肯走。就听见妹妹说“妈妈,你刚才狠了”。
“啊?”我还以为听错了(以前她遇到不高兴,她也会说出来,今天还用了这么个新词),心里想着我刚才说了什么,哪里让她感觉不好了?小朋友天生敏感,在大人看来不经意的言语或行为,都会给她们情绪引起波动。
妹妹又说了一遍,同时还在头也不抬地玩着水,而我还没反应呢,姐姐说:“妈妈,妹妹是说你刚才洗脸时(声音大)”
“哦,我知道了,你觉得我刚才很大声音说你了,你不喜欢?”
妹妹点点头,继续捯饬手里的吸管。
“小宝,对不起,刚才我有点烦,声音大了,你不喜欢,下回我就注意”,”姐姐在做作业,不弄水到姐姐那,就在这盆里玩好吗...“
妹妹三岁半,相比快要7岁的姐姐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在需求,妹妹选择语言表达,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这样说出来了。行为或者语言,都是孩子们表达她们内心诉求的手段,是孩子内心想法的外在投射,行为相对语言具有隐蔽性。对孩子所投射来的信息捕捉和给予的反馈,是影响亲子关系的关键。如能敏感如孩子,当妈妈不是针对孩子外在的行为,而是针对孩子言行背后的想法做出反馈时,就是在走进孩子的内心,在与孩子建立有效链接,在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想法”、一言一行,陪伴两个孩子长大,我学习检视自己,学习与孩子的相处之道,以期用一个更好的自己养育两个幸福的小孩。正面管教有系统化的理念和方法,在家庭实践中能取其一二的精华也是进步的,不怕用的不对,“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知不足而进步。
正在读《正面管教》这本书,前两章的读书笔记在这里:
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成长营 第六篇 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