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放在国人身上,表达为: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
详细说:
1. 全能自恋性本我即,我是神,世界应完全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2. 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的一切自发行为,都是不对的。
3. 两者冲突太强,以至于作为协调者的自我没法协调,所以变得软塌塌了。
关于能量球:
1. 作为一个能量体,人需要向外界伸展自己。这个容易理解一点。
2. 被看见,能量被接住就是正能量。什么叫被接住?
3. 不被接住就编程负能量。怎么叫不被接住?
4. 黑色生命力可以向外表达或者向内表达。
5. 有些人看不到正/负能量,因为封冻起来了。
坦白讲,以上轮廓大致知道是什么,但总觉得逻辑上缺少更多的严谨,且看下面怎么论证吧。
心理发展五个阶段:
口欲期 1岁前
肛欲期 1-3岁
俄狄浦斯期 性蕾期 3-5岁
潜伏期 6-12岁
生殖期 13-18岁
作者关于中国人还处于口欲期的论证:
1. 中国人的吃文化十分发达
2. 中国人必须和妈妈在一起
第二点我尚不确定,但是第一点肯定是无稽之谈!除了中国人,外国人的吃文化就不发达吗?BBC的一档节目,把全球的美食都介绍了一遍,难道全球人民都处于口欲期?这显然不能构成充分的论证。这一点让我对作者的论证水平和严谨性产生了怀疑。
关于中国人没有发展到俄期:
给予作者的论述,人在6个月以前的时候,往往只有自我,而与他人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不是我控制你就是你控制我;到了6个月-3岁,可以接受某种平衡,既需要彼此又可以接受不完全控制;到了3-5岁到了俄期,就可以接受更加复杂的关系,不仅仅在两个人之间,可以接受更多的三角关系,比如你爱我,你也可以爱别人。
关于这一论点,我觉得这三个阶段的划分还是可以接受的,三种状态的确是三种递进的关系类型,至于作者用弗洛伊德的阶段论来套,似乎也不十分牵强。不过,潜伏期和生殖期你怎么不说了呢?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阶段,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关系类型啊,你怎么不说了呢?
作者关于6个月前婴儿的心理特征描述:
1. 共生。自己和外面的人是不可分离的。
2. 全能自恋。争夺主动权和权力。本段论述里,不能接受关于无法获得权力就“装孙子装奴才”的做法归因于全能自恋的作法,你能告诉我6个月的婴儿有哪个在无法获得任何主动权和权力的情况下会“装奴才装孙子”吗?
3. 偏执分裂。我的判断和意愿必须坚持下去,黑白不能共存。
在我看来,到这里作者的理论看起来是这么来的:首先他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看到了种种自己无法接受和无法控制却又不得不接受和被控制的事实,比如他的父母被奶奶欺压这种状况,然后他在学习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恶劣的事情或者七宗罪等和弗洛伊德关于1岁前孩子的特征很相符,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认为这些恶劣的事情都是因为这些人没有长大,在持有这个观点的过程中,不断将各种新的材料补充进去,成为这样一本书,即使论证不是那么周密也无所谓,反正这个概念已经很吸引人,还能帮助作者找到一条接受现实的途径了。
这种想法,在我看来根本不能称之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篇论文,一篇论证自己内心偏执的论文而已,所有选取的材料,都是适合这个观点的,所有不符合这个观点的材料,要么舍弃,实在舍弃不了,就牵强附会地揉进论据里面去,期盼他人只关注那些哗众取宠的部分而忽略这些细微的逻辑裂缝。
理想家庭结构:
夫妻关系在一个家庭和家族中,是第一位的,亲子关系要列在第二位。有问题的家庭,常可归结到一个模式上: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父亲的缺席有两种:一种是,他们很少在家中;一种是,他们虽然常常在家里,但他们对家庭是回避的,既回避和妻子亲密,也回避和孩子的高质量沟通。
中国家庭的轮回链条:
在这一段论述中,的确是一环扣一环,如果是作者自己的总结,的确很有一切洞察。
大母神:家族的统治者
皇帝是万众的中心,但却要受制于皇太后。雄性大家长,常常是名义上的,而家族内的统治者,却常常是大母神。
中国家族的轮回看似复杂,但有一主线:亲子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凌驾于一切关系之上,所有悲剧都和母子共生联系在一起。
皇帝和大母神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社会权利的核心。同事看到这两者的存在,才能全面理解中国作为一个权力社会的机理。
在咨询过程中产生幻觉?
我不能相信,我感觉作者的心理问题也不小。
关于对全能性本我的了解:
这一段的论述很精彩,也很吸引人,不过读完之后想一下,大概作者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人生而自由,但社会给了我们种种禁忌,让我们无所施展。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创造力,往往是突破禁忌后获得的自由才能产生的,因此推动社会表格的人基本都是突破了禁忌的人(即带点流氓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