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2019年,新的目标有三点:读读书,弹弹琴,写写文章。这篇文章便是对“写写文章”这个目标的一次实现,也算是今年从私人写作(日记)过度到公共写作的第一次尝试,愿日后笔耕不辍,文思泉涌。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自古以来,书籍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进步必不可缺的工具,因而读书必不可少。尤其当下,制造、贩卖焦虑之风盛行,读书自然也成了很多人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本篇文章就从自身的感悟出发,浅谈对于读书成果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闲话少叙,进入正题:如何来衡量一段时间内读书的成果?我认为应从软、硬指标两方面来看。
先来谈谈硬指标,我的观点是阅读时间。经验来讲,大家在做读书计划或成果总结时,往往是以多少本为指标。例如今年要读多少本书,这个月要读多少本书等等。确实,本数作为硬指标能很好的满足自我虚荣心和成就感,但若作为读书成果的唯一依据来讲,未免有些单薄,就算是作为单一方面的衡量依据,其实也是不够合理的。在我制定和履行计划的时候,首先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因而引发了对硬指标的思考。
书分种类,分薄厚,分反复研读,分一目十行。用我自身的经历举例,若是《流浪地球》这样的短片小说,阅读流畅,情节紧凑,则一日之间,一时之内便可读完,但若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这类的书籍,本身篇幅较前者长,而且多为学术性描述,读起来也有些晦涩,不少地方需要反复理解,自然就拉长了阅读的周期,读完整本的时间,怕是前者的数十倍不止。因此,读书的本数并不能作为有效的硬指标,来衡量一段时间内的读书成果,但如果有人计划很周密详细,精确到了一段时间内读多少本小说,多少本人文历史,多少本社会科学,或者精确到了读多少字,那么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呢?怕是也不能,虚荣心和成就感很容易使人陷入为达成目标不择手段的境地,比如为了数字而读书,囫囵吞枣,则毫无益处。因此,综上所述,我认为阅读时间能较好的作为硬指标来参考,这样无论是快速阅读还是精读,每一刻都是对目标的接近,让人在满足自己虚荣心和成就感的同时,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从而让读书成为享受,而不是任务。
那么有了硬指标,为什么还需要软指标呢?因为硬指标终究只是数字,只用硬指标来衡量读书成果,难免会陷入“读死书”或“死读书”的境地,如果读后不加思索,那么这一串数字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数字的增长只能说明为了读书下了多大的功夫,但下了功夫后,达成了什么样的效果,还需要软指标来衡量。对于软指标,我的观点是成果输出。
生活中,大家读书的目的各有不同,有人学以致用,有人陶冶情操,有人谈话社交,有人装x拍照,但总而言之都会有一个目的,读书之后是否达成了目的才是读书成果软指标的展现,也就是对于成果的输出。因此我说单纯的数字(硬指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即使有人把这个数字作为目的。对于一些比较明确的目的,成果很好总结,例如编程时某些技术难点难以攻克,但读书之后完成了攻克,算是对读书目标的达成,输出成果便是解决了技术难点。但有部分目的比较模糊,比如丰富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等,那么这些难以具体量化的指标,如何来判断成果呢?我想到的答案就是写作,用写作输出来验证究竟自己读书的成果究竟如何。因为写作这种表达方式,往往能在过程中让脑海里比较模糊的想法或概念逐渐清晰、深刻,同时每一次写作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挖掘和审视,所以经过写作而表达出的内容,即是对读书收集到的碎片化信息的一次整理,也是对自身的一次探究和总结,而输出的内容,便是软指标的体现。这样一来,便可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偶然思索得出的一点愚见,不足之处欢迎的大家批评指正。相互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