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里记载着孔圣人说过的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局促忧愁。
颜回问孔子:“老师总是这么乐观,难道君子没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君子为什么要忧愁呢?君子应该是这样的人:在没有实现某种目标前,他的思想是快乐的,当他实现之后,又对自己的智慧感到高兴,所以有终身的快乐的,而没有一天的忧虑。只有小人,他们在没有实现某种目标之前,担忧它不能实现,实现之后,又担心不能巩固,害怕失去,所以有终身的忧愁,而没有一天的快乐。”
如孔圣人而言,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成为“小人”,尽管我们内心里不肯承认,尽管我们眼中的“小人”一定是与“奸诈、阴险、虚伪”形影不离的,可是事实上,从懂事开始,我们就没有摆脱过欲望的纠缠,没实现时害怕不能实现,实现了又担心失去,一生中都在担心害怕中度过,惶惶不可终日,如此又谈何快乐?
其实许多时候回过头来看看,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如我们所想象得那般美好,但也绝不会到达最坏的地步,一切的一切都按照既有的轨迹运行着,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回报,来也匆匆的东西必定去也匆匆,如此,再多的忧愁担心只是庸人自扰而已。
原来我们内心里一直都有个小人在什么作祟,蛊惑、迷乱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忽略了生活中的快乐与美好,在得到与失去的轮回中不能自己,所以,尽管我们无法做到如孔圣人一样“君子坦荡荡”,但也一定要努力与内心里的小人抗争,尽量避免陷入“小人常戚戚”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