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读书,高考的时候至少
名列全省前百分之一。
这是针对初高中生的建议,简明扼要,虽然包含着浓厚的学生思维,但不得不说这就是普通阶层跃升阶层的第一步。
进入顶尖大学后,继续如饥似渴地提升自己。
不仅从学业,还可以从视野、组织能力、个人修养,提升自己。
原因很简单,未来的社会阶层的区分,本质上便是文化资本的区分。
我曾在一篇极为优秀的文章中读到了这个概念,一如醍醐灌顶。
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一个概念,谈资实际上是凝结在一个人身上的“文化资本”的体现。
布迪厄说,我们在划分阶层的时候,通常只考虑到一个因素,就是财富状况,也就是一个人的经济资本。但其实,财富状况并不是决定社会地位的唯一要素。
文化资本,即“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也在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这个我们很好理解。但是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经济资本可以迅速获得,比如继承遗产、中彩票,或者突然做成一大笔买卖,致富的速度可以非常快。
但是文化资本就不同了,不仅积累起来非常慢,而且几乎无法侥幸获得。
例如,一个家庭要培养一个热爱古典音乐的孩子,单单投入学习钢琴入门的那十余万是不足的,还需要孩子持续付出的努力、个人的毅力、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忱等等。
布迪厄讲了一句话,“文化资本,就像肌肉发达的体格,或被太阳晒黑的皮肤,极费时间,而且必须由投资者亲力亲为才能获得。”这是文化资本真正残酷的地方。
有钱,可以买一身的名牌服装,但是只有健身才能练出好身材。有钱,可以拥有一个装修豪华的大书房,但是真的读过这些书就难上加难了。有钱,身边可以立即围绕一帮狐朋狗友,但是有一个高质量的朋友圈,就不是马上能办到的了。
谈资这个东西,说起来好像很虚荣,但其实是你文化资本的体现。
前几年,网上有这么个段子,嘲笑那些狂热的年轻创业者,说他们“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泡贝塔咖啡,听创业讲座,宅在家里看耶鲁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BAT公司大格局了如指掌。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煎饼果子必须黄太吉,约饭局去雕爷牛腩,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等等——如果你符合以上描述,那么,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这是个段子,可能也是个事实,但是我反正不敢小看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的有些行为显得很可笑,但是这些行为的本质是什么?
是在试图摆脱自己原先的社交圈,进入更有财富效应的社交圈。这种努力即使不足以让他们创业成功,在大概率上,也总是会好过他们原先阶层中,那些不求上进的人。
传统社会,有一个假设: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自己原先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但是,现在的开放社会,进入更好的网络,才会让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