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许知远老师的《十三邀》这一访谈节目。黄灯老师从对话中表现出的对当代青年人的个人成长的好奇以及持久的探寻,令我好奇。在深深地被黄灯老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后,我立马下单了《我的二本学生》。在断断续续地阅读下,阅读进度完成一半。
《我的二本学生》是黄灯作为高校教师,对自己十三年的书中所描述的学生都来自广东F学院——一所普通的二本大学。黄灯老师担任大学写作课的课程老师,时不时会让学生写随堂作文。印象最深的是邓桦真在写作课上写下的随堂作文《风》,作者作为大一学生,为着生活费和助学贷款发愁。贷款被拒之后,在批阅作文时,黄灯老师是她无力心事的听众;而在阅读本书的我,仿佛也能切身体会到她被生活苦水的藤蔓缠绕着的窒息感。故事的结局是,黄灯老师通过筹款和桦真顺利获得勤工俭学机会使问题得以解决。在黄灯老师收集的作文里,充斥着少男少女太多的苦闷与忧愁。写作不再是为了应试,不再是优美辞藻的随意堆砌,而是所有情绪的出口,是随心落笔的书写自由感。每回读到其中收录的作文,我总能体会到文字的真实感,它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但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本身苦闷的影子。大学漫无目标的迷茫感,对于表达亲情的别扭,对未来职业的忧愁……每一句,都把我想要埋藏的无解之题赤裸裸地摊在阳光下,揉捏开,深深剖析——你看,这千千万万个人中,有你。里面的故事太现实了,汇集成普通毕业生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太直面现实,我总是读了几页又放下,进度极慢。毕业后白天在高楼工作,晚上回到广州拥挤的城中村蜗居;租了房子二战备考教师编;三战终于上岸复旦……我以后的人生轨迹会不会和他们其中一个重合呢?
上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前两天看到很打动我的一个观点,大学教育是教育人怎样去过好令自己满意的一生的教育。黄灯老师在书中分享,在她读大学那个年代,失败是没有定义的,所以她在岳阳大学专科毕业,干过文秘、会计后,又转身准备考研,最终被武汉大学录取。而在现今中国快马加鞭的教育背景下,你必须按照着规律来。小学,初中,高中,高考,大学,考研或者工作,人生仿佛是不存在回头路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焦虑也不允许你停留。“从70年代的学生到如今的00后,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一代比一代被规训得厉害,野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在逐渐规则化的社会状态下,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审视自身,成为我们自身的难题,也成为像黄灯老师这样的高校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
而我自身,作为一个普通一本的再普通不过的学生,也逐渐清楚,考不上好大学不会怎样,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不会怎样,没有特别吸引人的闪光点也不会怎样,真的没关系。不是达不到某些世俗定义的成功标准,人生就会彻底失败的,至少我们一直在找寻自己满意的生活。
或许是受了黄灯老师的学生的写作课特点的影响,下笔也带着些许随意。虽然未具备《风》的文字灵性,但或许我私心里也想像桦真一样,当个短暂的倾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