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友文《今日练字打卡一一入夜的恐惧》并在文后写了两条评论。
嗯,顺便说一句,顺从本心把原题目修正了下,算第三条评论。但未上发。
从读文到写下上面的内容,耗时100分钟。
然者何?《义理考据和辞章》闹的。先是链接,又查诗源。而后面临义理诘难。
所写的两条评论令自己纠结,内卷严重。妄揣妄行吗?大概,那表达得放到自已地盘来。
作者与读者隔着作品对话:视之所及也近,思之所及也远。
你,书写着别人的作品,表达着自己的趣味。
我,读书拾趣,享受过后又感觉有些痛苦。比如当下有三苦,除了求真之苦外,还有求善之苦,求美之苦。
求善吗?主观的善意可能成恶行。与之相对的词有:好为人师,自以为是,多管闲事。
求美吗?在更换纸张之前,用格子纸来书写的首行就超出了格子,美中不足吗?正是为了追求诗行的美才超格!已然发表出来,那就得说声瑕不掩瑜而不是吹毛求疵。这义理只能自圆其说了吧。
对他人要容,对自己要狠。说他人,是要照镜于己。都翻篇吧。换没格字的纸来速写。一气呵成的流畅,是美的旋律流淌。
你,或许无意换纸,为了写完(美)这首诗,急救处,拉了黄牛就是马。我,常干这事。乘兴来,败兴归。
你发表,我发表。发表出来任评说,昔日的勇与当下的弱,均付诸一笑。
言归正传。读诗。
品悟,高大上。我要尝试理解这首诗,义理当头。
白天不懂夜的黑。对于未知,心怀恐惧。”入夜”的话头源于白昼,诗歌的第三节与此呼应。是为破题。
诗的第一节,拟人与移就修辞手法的使用,把微观与宏观相连,静中写动。景中融情,触觉所及亲近,视觉所触疏远。亲近的是”陌生”,疏远的是熟悉。
闭上眼,回溯画面,乱!
意识流吗?尘埃,波浪,山岗,海岸,树林,鸟,网,鱼。一堆东西”靠近”,”碰碎”我的心,又”缀满”我的空虚,再”拖拉”住我的文字。
嗯,我在风筝上低头看画面,好乱。
诗歌第二节,通过拟人、比喻的不断使用强化”恐惧”来自四面八方。”它”来了,”黄昏”为诗节和内容过渡。”它”从群星来,从草丛来,从水上来。时空交织,”恐惧”满满。我们”仰视”与低头,”它就在那里”。主客观不容互换。
于是,第三节有了直白的呼唤,留住白天:”白日永不会结束”。也有着化静为动的比喻作了无奈的回应,长夜漫漫:”那夜晚的静水终将上涨”。
读写到此,好烦!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不知诗歌的意思是不是在说,愿望是头发在光下飘扬,现实是皮肤在水下沉沦?
望文生义嘛?就当褒义词了。喜欢。
附:
入夜的恐惧
美国/勃莱
有不熟悉的尘埃靠近我们,
波浪就在山岗之上的岸边碰碎,
树林缀满了我们从未见过的鸟儿,
网在下面拖拉深色的鱼。
黄昏来临;我们仰视,它就在那里。
它已穿过群星之网到来,
已穿过草丛的薄纱到来,
悄然走动于水的避难所上空。
我们想,白日永不会结束;
我们有着仿佛是为白昼而诞生的头发。
然而,那夜晚的静水终将上涨,
而我们的皮肤将在水下看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