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与批评——如何让表扬更有趣,让批评更有用?
一鼓励Vs表扬
其实平常我们很少对这两个词做区分。我就跟你详细区分一下,
例1.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对纽约20所学校,近4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实验,其中包括四轮测试。
第一轮测试:
两组学生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拼图任务,因为简单,所以两组学生表现都不错。只是在测试结束后,两组学生会得到老师不同方式的夸奖。
1、第一组学生完成后听到的是关于“努力”的夸奖:
比如:——你刚才这么努力,表现得很出色。
——你刚才非常用心,表现得很棒。
2、第二组学生完成后听到的,则是关于“智商”的夸奖:
比如:——你在拼图上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我先问你,上面哪一种是表扬,哪一种是鼓励?
平常你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放在一起,就很容易区分出来了。
关于“努力”的夸奖——就是“你刚才这么努力,表现得很出色”,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鼓励。
关于“智商”的夸奖——就是“你在拼图很有天分,你很聪明”,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表扬。
而这个实验唯一的区别,就是第一组学生做好了,会得到一句鼓励。第二个学生做好了,会得到一句表扬。然后接下来的三轮测试,就是测试不同表达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什么样的影响呢?你继续往下听。
第二轮测试:
有两种不同难度的任务,两组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任务来做。结果是:
1、第一轮被夸奖“努力”的孩子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
2、第一轮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大部分都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第三轮测试:
两组同时参加一个任务,这次任务故意出得很难,大部分孩子都失败了。结果是:
1、第一轮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虽然失败了,但表现得更从容,甚至表示“这正是我喜欢的测试”,并且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努力不够。
2、第一轮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显得很沮丧。
第四轮测试:
经过第三轮的挫折后,第四轮的题目又跟第一轮一样简单。结果是:
1、第一轮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测试中分数比第一轮提高了30%左右。
2、第一轮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这一轮却退步了大约20%。
描述完这个实验,你有没有突然觉得很紧张,我们平常不经意的一句话,原来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了那么深远的影响。而且,这又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工作、生活中真的很需要精准表达!
好了,总结一下这个实验:
什么是鼓励?
鼓励就是:夸奖别人的努力用功。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夸奖努力会给人一种可以掌握自己的感觉,如果事情的结果取决于自己的努力,那成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什么是表扬?
表扬就是:夸奖别人的聪明和天赋,这就相当于在告诉别人成功不由他自己掌控,如果面对失败,他们就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那就只能直接放弃,因为人没有办法给自己增加天赋。而且,他们以后都不会选择有难度的挑战,生怕失败了被人认为自己不够聪明。
所以:
鼓励——通常针对态度和过程
表扬——通常针对结果和成效
结论就是: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
总结
你一定要记住这个结论: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
二表达模型
例如:
劳累了一天下班回家,刚进门,你5、6岁的孩子,破天荒地给你端了一杯水,还说,“爸爸妈妈,辛苦了,来喝水。”
请问,你开心吗?
我相信各位不管是不是为人父母了,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就会很满足。
但你喝完了,孩子还在边上看着你,你猜,他在等什么?
你说,他是在等你喝完给你续杯的概率高,还是在等你表扬的概率高?
我想一定是后者。
这是一个极其生活化的场景。现在你稍微思考上一两秒,你会怎么表扬?
常规表达
一般都是:宝宝真棒,宝宝真乖,宝宝长大了,宝宝真厉害,或者再匹配一些动作,抱一下亲一下等等。
真棒,真乖,真厉害。这是评价。
你再回忆一下我们的结论——多描述,少评价。
如何做到多描述,今天,我想给你一个简单实用的表达模型,保证听完你就会用。
这个套路是:行为+感受+评价。
精准表达
你应该先说刚刚发生的具体行为:宝宝看到爸爸妈妈下班回来,还主动给爸爸妈妈端水。
再说你的感受:爸爸妈妈好开心。
最后才说刚刚那个评价:宝宝真棒。
你的评价,一定要针对前面描述的行为,其实,这也符合我们“对事不对人”原则。
而且,这个简单的公式,不仅适用于夸奖,也适用于批评。
比如:
先说行为——刚刚爸爸妈妈在跟叔叔聊天,你在边上一直吵,一直吵,还打了叔叔一下。再说感受:爸爸妈妈真的有点生气了。
最后是评价——我觉得你今天的表现不太好。
这是一个简单而高效的公式。
接下来,我们回到工作场景,让你发现,用好这个模型,能发挥很多不可思议的作用。
例2
职场中,需要用“行为+感受+评价”来表扬或者批评的地方太多了,比如,你的同事非常成功地处理了一次客户投诉,你应该怎么表扬他呢?
有些人的夸奖就比较浮于表面:小王,昨天的投诉处理不错、处理得很好、处理得真棒之类的。
但如果用前面提到的公式,先说“行为”,这就代表在对一个人提出表扬之前,你确实对这件事有了解,甚至是对某些具体行为有了解。
比如:
小王,我认真观察了你昨天的客户投诉处理,特别是当你说出那句话****的时候,那个客户眼睛都亮了。
接下来说感受:看到你这么好的表现,也听到别人对你的肯定,我特别欣慰。
最后是评价:小王,我发现你捕捉客户心理感受的能力真的很厉害。
常规表达
如果你真的用这种方式对小王提出表扬,你几乎可以预知到一个结果,那就是未来当他再一次面对客户投诉的时候,他的信心会提升,更重要的是,他行为中的优点会被强化并且放大。
所以你看,一种是我们过去的方式,只评价;一种是今天讲的,行为+感受+评价。
这两者的表述方式会有截然的不同,除了让表扬变得更有趣,让对方未来更有意识的去放大这个好行为,也能让批评变得更有用,不会因为批评造成误会,因为你的批评是建立在一个具体行为的基础上,而不是去抹杀他整个人。
所以心理学中有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被欣赏的渴望,而欣赏,又不等于泛泛地表扬。
但以前,我们做了太多的泛泛地表扬。
总结
结合实验,我得出第一个结论: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
然后针对这个结论,我给了一个公式:行为+感受+评价。
在这个公式里,如果你能把行为说得足够清楚,感受表达得足够清晰,评价甚至可以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