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工作那几年,恰逢股市收益十分美好的一段时光,身边的同事、朋友们,日常交谈多聊股票。连去合作方的办公室,谈话也每每中断。因为对方时不时抄起电话,忙着买进卖出。
当时的感受是,投资理财门槛又高,又耗精力,貌似和我关系不大,还是敬而远之好了。
于是我把投资看做一件装逼属性奇高之事,误解了许多年。现在每回想来,真真扼腕不已。
前有查理芒格、沃伦巴菲特等顶级投资人,在积累普世智慧的同时,兼而收获了巨大的人生财富。
理论上,一个智商正常的人,只要他能够足够理性,有意识的避开人性弱点的诸多陷阱,他有可能通过投资获得良好的回报,在一份工作的固定收入之外,寻找到使生活更舒适的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从投资里掌握的学问,不仅仅是投资的学问。
如果说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谈的更多的是投资之“道”,那么《漫步华尔街》这本书,更像是投资之“术”,涉及的多是投资实务指南。
书的作者伯顿.马尔基尔,既是专业投资管理者,又是学者,这一双重身份,使得他在分析看待问题时,能兼具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因此这本书,既是一部投资经典,又是一部发行多版的畅销书,被美国各大商学院指定为MBA的必读书籍。
书中首先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几次投机泡沫,作者用他多年研究结果,抨击了专业投资人士的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等方法的漏洞,他对随机漫步理论和投资组合理论持友好的态度,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描述了人的各种非理性行为,及其对投资产生的影响。在书的最后部分,他还给出了个人的生命周期投资指南。
《漫步华尔街》有几个明确的观点:
首先,股市里的股票波动,本身是随机事件。
用过去或者现在的情况,并不能完美预测未来。就选单股而言,专业投资经理和蒙上眼睛掷飞镖的人、或者大猩猩,选股得到的收益可能是一样的,专业人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占据优势。
其次,要进行投资组合。
股票的波动,是因为各股的上市公司经营状态、业绩、领导层,甚至有些突发状况,都是偶然发生的,而行业或区域的关联关系,又会使股票之间变动存在相关性。
因此,如果尽可能多选择一些股票进行投资,由于选择的各个股票之间,可能正或负相关,相关系数有大有小,均衡下来会消除掉个股的多数非系统风险,提高收益率。
再有,投资是长线行为,一旦购入,需得沉得下心来,长期持有。
一方面,频繁的买卖会提高需支付给专业机构的佣金,或者是应当缴纳的税费;另一方面,短期买卖牵扯过多精力不说,股市一有风吹草动,人便会不淡定,极易被贪婪、懊恼等情绪左右,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收益却不见得比长期持有高。
最后,需根据年龄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投资比例,并根据情况每年调整。
不同的年龄段,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比如年轻力壮之时,除基本储蓄、货币市场基金或债券,应加大股票的投入比例,而年富力强但上有老下有小的,可考虑增加债券和房产比重,而退休年龄前后,股票比例需进一步降低。
此外,作者建议每年将投资组合进行一次比例配置调整,以便整个组合的风险水平,与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一致。
虽然该书专业术语较多,但还是不失为一本经典的投资科普读物。作者会在书中穿插一些幽默的描写,比如他用抛硬币的结果画了股票走势图,被专业图表分析师惊呼是支值得购入的股票;待告知真相,被对方写书评极尽诋毁之能事。尽管有些内容看不懂,因着这些小玩笑,倒可以坚持着把书读完。
看这本书,最大的体会是,投资并非只是精英炒股、富豪敲钟。普通人用对方法,完全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者。
有句话叫“投资即投人”,我理解它有更加广泛的解释:
处在创业和发展期的公司,会向专业投资机构或投资人寻求支持,而后者看重前者的,最主要是创始人和团队,这是投资即投人的本质含义;
经济活动的动作主体是人,所以我们的常规投资行为,是通过多方搜集信息,从股海里甄别出靠谱的人经营的靠谱公司,以便对其进行投资;
那有些朋友也许处于事业起步期,财力不厚、钱包不鼓,投资点什么好呢?答案是投资自己。
无论何时,最好的投资,是脖子以上。这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