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的随笔中,提到“没有真正的熊孩子,只有没得到充分关爱和理解的孩子”。得到一些妈妈很大的鼓励和肯定。我就琢磨啊,那为什么还有很多情况下有所谓的熊孩子。妈妈都是很爱孩子的啊!为什么孩子会感受不到来自妈妈的爱呢?并由此产生各种“熊”的举动呢?
其实,和我们大人一样,心情好的时候什么都是晴天,心情不好的时候最需要理解和陪伴。孩子生活起居的照顾是基本的爱,而孩子在所谓“熊”的状态下,是更需要感受到爱和理解的。他们乱哭乱闹甚至打滚耍赖,是在用他们的方式发出信号:我需要你的关注,我需要你的陪伴,请你让我明白你爱我。而我们做父母的,很容易在这种时候按我们的逻辑去判定孩子的情况。
比如,孩子的玩具不愿意分享,宝宝哇哇大哭,我们不自觉的会觉得没面子,不自觉地会想,就只是一个玩具,宝宝你还有很多,你大方一点给其他小朋友玩玩,不要那么小气。
但我们却忘记提醒自己,孩子的记忆力比较短暂,联想能力还比较弱,ta可能在这个瞬间不记得还有同类型的其他玩具。
有一段时间,依依晚上睡觉前会出现明显的烦躁不安,隔几秒就会乱叫,一个不留神就哭,到了平常要入睡的时间赖着不愿意睡,好像完全是莫名其妙的。而那段时间,我每天陪她的时间不足两小时。而这短暂的时间里,我可能还要跟老公聊聊天,做做家务,玩玩手机。情况很明显,依依是需要我专心的陪伴她。
很多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只看到孩子表面不那么如意的状况,却没有及时观察到背后的原因。孩子的语言不会一下那么清楚的告诉你我想要什么。我自己到现在也有些时候无法表达。我们家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老公问:“媳妇,你的情绪不太对啊,有些烦躁啊,怎么了,来跟我说说。”我:“不知道,就是烦,烦得很,什么都烦。”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
对于不能很好表达自己情绪和需要的宝宝,我们往往更容易只看宝宝不看自己,只看表象不看根本。
这就扯到共情了。这种时候对孩子要尽量耐心的共情。
首先,是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绪。
哦,宝宝,你很难过,你真的很难过。妈妈理解你,妈妈知道宝宝现在很伤心。
其次,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你心里很难受,哭的很伤心,你难受就哭,妈妈抱着你,一直陪着你,到你舒服一点妈妈和你一起想办法,妈妈爱你。
最后,引导孩子正确的排解情绪或解决问题。
宝宝现在平静一些了,妈妈专心的陪陪你,妈妈给你唱歌给你讲故事陪你玩玩具。
写出来觉得好简单,可是做起来真的很需要耐心。
有女儿以后,我给自己立下铁的规矩:任何情况下,不可以冲孩子发脾气。我不想因为自己的焦躁不耐烦破坏我们的亲子关系。
中国人爱面子的传统本性让我们很难接受孩子的不良行为让我们没面子。而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需要我们停下来,蹲下身,看看他们的需要。这种时候也是亲子关系最需要呵护的时候,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亲子关系不好了,“熊孩子”就真的熊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