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地理与旅游学院 李姗娜 潮声文学社
这篇随笔想直接应用作者的标题
我读书一直有读完再自己概括一遍的习惯,或许想以此彰显我读书的认真踏实,勤勉有心,事实上,有不曾一次且不止一人告诉我说,嗨,别记了,别写了,没多大用处的。那时我总是自以为是地与他争辩一番,而最终总以对方的微笑和我看似获胜的场面结束—这其实也是一个问题,而我始终混沌其中。
今早读了这篇文章。
作者书多,家里几乎无立足之地,随时可以听到哗啦啦书倒塌的声音。
作者读的书不少,屈指算来上百个数。
作者却说,只有3%是真正有作用的。她几乎哭出声来,是内心而来的无助感。她心疼自己。
我也心疼,心疼她借书的时间,心疼她运书的力气,心疼她逾期不还的罚款,以及,心疼和她一样的自己。
小学学的语文,中学学的几何,大学背的马哲,兴致勃勃买回家却几乎没穿过的衣服…所有那些无法凝结为意义或乐趣的事件,数来只会让人头痛。在此我甚至想感恩那些耗费三个小时蹙眉认真观看的电影,虽然无聊透顶,但至少我对它留有一些印象,至少它让我在放弃的边缘挣扎着选择再看它一眼,最后记得,哦,那是一部无聊透顶的电影。
人,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幼年时期最先听到的关于人生意义之词句。那时不懂,以为就两个选择,前者或是后者,自以为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得第二种境地。可现在来看,又不禁苦笑一番,我还真就是逃不出第二种的藩篱,我甚至做了好多好多无用之事,输出了好多好多无用功力,兜兜转转,到头来,一抬眼,头顶上的天空没有变,脚下的大地还是踏实得很,空气也照旧,就是什么也没变,什么也没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