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见:曾国藩:“模式识别”高手
有一个曾国藩的故事:李鸿章有一天带了两个他认为相当不错的得意门生来见曾国藩,想让曾国藩帮他看看这两个人到底怎么样。
聊完以后,曾国藩送他们到门口,忽然对那两个门生说,“你们先走,我和你们老师还有点儿事”。看着这两个人出门走远了,曾国藩说:
“我其实没什么事,就是想看看这两个人的步态怎么样。右边这个人将来一定不可大用,你看他刚才走的时候,是蛇行的——走路蛇行的人,表面上很机灵,但内心很散漫,不坚定,喜欢投机,这样的人遇到大事一定会飘忽不定,守不住阵脚,甚至会背信弃义”。
李鸿章听了曾国藩的话只是笑笑,并不是太相信。但多年以后,事实验证了曾国藩的判断。
据说曾国藩看人“一绝”,能够从一个人的外貌、行为举止、说话走路的方式判断这个人的内心是怎么样。
李鸿章之所以铸成大错,是因为他不相信“最重要的事情是看不见的”;曾国藩之所以见微知著,能够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中看见这个人的未来,是因为他已经从大量的数据中生成了某种模式,进而就眼前的事实还原为一个深藏不露的故事。
听完今天的课,我希望大家形成一种习惯: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总是力图把一个事实还原成一个故事——要拥有这种还原的能力,就要有意识地让自己成为一个强大的、高性能的数据处理设备,而不是让自己的感官和内心成为一个堆砌各种数据的垃圾场。
#感:越诱人的美食制作的过程往往越复杂,米其林三星难约,因为它每道菜都是精挑细选的上等材料,背后都是大厨非常复杂登峰造极的厨艺。让人们愿意打“飞的”专程前往。
我们背后加工的功夫越多,得到的结果越细腻。就像再好的专栏文章,都需要反复思考领会背后深意,才可能悟出深刻的道理为己所用。
#思:人人都做淘金者的时候,有智慧的人会选择做牛仔裤。人人都做牛仔裤的时候,有智慧的人就会转型做纽扣跟包装袋。如果一个问题我们得到答案很简单,那么别人一定也能很快得到。没有经过大脑熔炉反复加工的答案含金量就有限。
#行:数据对有心人来说非常重要,还原故事的能力就像我们把已知事实全部之前脑海里打散变成无数点状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把重要信息提炼出来让大脑这个CPU升级。我们就具备了差异化竞争力。对于不爱反思总结的人来说,跟风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数据越多越混乱。除了拿来主义外,其他信息毫无意义。
不要妄想很容易得到真理,他们都渗透在深处,需要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