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培训师,经常要接触全国各地的学员,学员的年龄层次各不相同,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工作三五年的老员工,更有工作十多年、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多年快退休的学员,在与学员沟通交流时,不管哪个年龄阶段,听到最多的词就是忙碌,很累。不单单是培训的学员,与周围朋友沟通聊天,听到的也是此类话较多。很多年轻人都特别羡慕那些退休的人,可以到各地区旅游,跳舞,期待着自己能早点退休,日子就变得轻松起来了。好像许多人都得了疲惫综合症,只要上班就觉得非常累,下了班开启打游戏或者刷抖音模式,整个人又打了鸡血似的。
这种情况很是奇怪,于是在工作时就和学员一起梳理他的工作内容,发现一天下来,基本没有做太多的事情,有效工作时间普遍不足3小时,而且这3个小时的工作内容不见得对效能产生了什么价值。分析完之后,学员也很奇怪,但就是感到心累。只要一到办公室,坐到座位上,整个人感觉都疲惫不堪,感觉事情纷乱,零散,很杂,没有头绪。于是一边干活,一边刷着手机,手机必须放在手边,离了手机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没有精气神,心很慌,有了手机感觉整个人又活了过来。
叔本华说:人生实如钟摆,总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为了生活,我们被迫工作,于是内心深处感觉到很痛苦,尤其是从事感觉不到任何价值的工作时;对于不为生活发愁的人来说,有很多空余的时间,空闲得让人感觉到很无聊,于是从事与社交、游戏、喝酒、旅游等等休闲娱乐的事情。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唯有哲学和艺术,哲学带给人丰富的精神食粮,精神世界的慰藉会让人获得幸福,虽然也只是短暂的幸福。艺术帮助人专注,帮助人追求美,在寻找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自我的实现则是人幸福的源泉。
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都是独一无二的自我,不可重复的,每个人都理应在唯一的一次人生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地贯彻他的唯一性,孔子说:人尽其性。就是人活着必须充分发挥他的本性,活出自己真正的价值。这个本性,就是个人独特的自我,把自我充分的展现,是每个人的人生使命。环顾四周,人们仿佛都在逃避自我,宁愿躲藏在习俗和舆论的背后。一方面,他们作为大众而不是个人而活着;另一方面,人们都作为角色而不是作为自己而活着。戴着形形色色的面具,扮演着丈夫、妻子、亲人、朋友、情人、领导、下属等等角色,踌躇满志地走来,一心想着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不想着自己为了什么活着。人们总是在涉及自己本人的事情上欺骗自己,总是循规蹈矩、得过且过,即使心很累,也不愿意活得明白一些,不愿意追问“我为何而活”这样的根本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会让他活得痛苦。
为了逃避痛苦,每个人都使自己显得忙碌起来。匆忙是为了掩盖焦虑,热闹是为了掩盖空虚,但欲盖弥彰。人们憎恨安静,害怕独处,无休止地用事务和交际麻痹自己,因为一旦安静独处,耳边就会响起一个声音:“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这是我们的自我在呼唤,在呐喊,在要求我们做出改变!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自己呢?
首先要有一种觉悟,就是你必须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个责任只能由你自己来负,任何别人都替代不了,这个责任是你在世上最根本的责任,任何别的责任都要用它来衡量。但是总会有一些障碍阻拦你负起人生的责任。第一个障碍就是对于世俗的利益患得患失。可是,人终有一死,何必这么在乎。无论情况是好是坏,我们反正会失去它,为什么要执着于一种职业,一个角色,一堆金银财物呢?我们应当勇于冒险,果断地跨过栏杆,勇敢地追求自我。第二个障碍就是眼光狭隘,受制于所处的环境。这个环境可能是周围世俗的眼光,也可能是亲人的敦敦教诲,还可能是传统道德的压力,说白了,它们就是习俗和舆论。谁也不能修建一条通往实现自我的路,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这么做。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所以,走便是了。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路,成为了他自己呢?我们真正的自我在哪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它?我们可以自问一下我们的心:迄今为止你真正爱过什么,什么东西曾使得你的灵魂振奋,什么东西完全占据过你的心?你不妨给自己列举这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其特性和顺序,或许你就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真正的路。出自真心的喜爱,自发的不可遏制的兴趣,是一个人寻找自我的最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