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博罗的时候,正好是春节后的阴雨季节。那一年的春节时外公去世,出殡那天整个天空阴沉沉的,吹来的风湿润而带着寒冷,没多久就开始下起雨来了。雨不大,细而密,落到地上甚至蒸腾起了烟雾,那之后我感觉自己都没出外玩耍过,被阴雨天隔在了房间里,一直到开学。那时刚转学到博罗,对所有路都是陌生的,家人说,不认识路就坐三轮车吧,但其实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更多的是对一个陌生地方一切未知的惶恐。
“噔噔噔”的踏板声,”咔叽咔叽“的刹车声,在雨季的小县城清静的早晨,让你从迷迷糊糊的回味被窝温暖时突然把你给惊醒。
”去哪里?“
那时的三轮车没有统一,有用木板钉面的,有用铁皮钉面的,黑色的车身带着锈迹。部分车还显得很破旧,碰上下雨天,顶上还会漏水,车夫匆忙的擦去水迹,把座垫掀开拿出胶纸随意的粘住漏水口,尽管为此原因要求车夫把价钱降降,对方却总不愿意妥协,而我却是容易妥协的人。
三轮车后座踏板上的泥污,深灰色带着积水的路面,灰蒙蒙的天,商业街中间的大圆花坛,大操场的大拐弯,拐弯处那个用铁丝网围住的网球场,远远看着像一个鸟笼。那是我对这个小县城的第一印象,也是当时我心情的写照。
每当下课时间,学校门口总是挤满了三轮车,碰上突然袭来的雨天,还不一定能坐上,因为车上往往就坐着前来接孩子的家长,资源已经提前被占用了。而在晴天的时候,三轮车的生意就显得萧条,除了上午时间来回在各个农贸市场外,其他时间就一直在街道上晃荡着,偶有几个车夫聚在一个街角玩上纸牌,生意都不想理的样子。
但这一辆辆的三轮车却成为当时这小县城内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除了雨天能把人送到家门口,偶尔还兼职搬家,春节前花市买上的大桔和花还需要三轮车做运输。
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小县城开始慢慢的变化着,商业街的大圆花坛拆掉了,原来的水泥路换成柏油路。黄泥地的大操场建成了一个种上花木的休闲娱乐场地,我不再那么大清早的路过这个地方,不知道清晨的老干部服务中心门前的老人们练的还是不是那个慢悠悠的抬抬手体操。三轮车从以前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变成统一的规范管理,通通变成了绿色铁皮的三轮车,车后还有编号。
从那时候的绿皮车开始,车夫就开始给自己的三轮车各种改装,加装的电动马达,原来三轮车”噔噔噔“的慢悠悠,变成了”吱吱吱“的电动马达旋动的声音,虽然不是风驰电掣,但听着声音就觉得快了很多,车夫也不再去踏那两块脚踏,少见健硕的背影,速度上来了,赚钱速度也快了,每一趟车的价格也高了。
再后来有一位车夫把自己的三轮车进行”五星级“的改装,有wifi,有小风扇,甚至还有小视频观看,甚至网络的一些媒体也报道过这辆高级绿皮车,只可惜我在大街上却一次都没有看见过,也没有机会坐上一次。
2013年初,县政府决定把所有三轮车都给取缔了,之后再也没见过三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