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思考🤔:
三年级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观察」成为他们这个阶段要学习的能力之一。写作内容也开始由原来一二年级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写话」开始向周遭世界的「纪实内容」过渡。《课标》对三年级习作上关于【写什么】的要求之一: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因此,引导孩子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变得尤为重要。
本来,对于【状物类作文】我是很头疼的,但今日因带娃下楼一游,借机仔细观察了楼下的花花草草,发现果然还是“百事可写”,只要如同叶圣陶老先生化身一朵荷花沉浸其中,还是可以多多少少发现点其中的奥秘的。所以,决定了,让孩子们再利用周末的时间再去二次观察记录一番,因为第一次的时候没有指导,很多孩子都是应付式地交了一些百度的照片而已,没有自己的实际观察和感受,这对于写作和批改来说是很不利的,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之后,剩下的就是怎么写的问题。三年级孩子处于习作起步阶段,所以需要多多给他们搭点支架。用什么来搭支架,用课文。叶老的《荷花》一课就是一篇典型的范文,借此又推荐了孩子们去买《荷花》这本书来看。
于是,再次回到单元目标: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这一个写作目标其实已经落实到前面的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一阅读目标当中了。体会优美语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抓关键词体会作者的准确用词;二是抓特殊的句式。所以,在第一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每堂课都细化了这个阅读目标,比如,在《燕子》中引导他们关注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词组,感受作者的用词准确;在《荷花》中抓荷花的外形特点,关注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在《昆虫备忘录》中,又体会“拟声词”的妙用。如此反复循环,其实也是在初步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探索。
有了这样的阅读目标的落实,接下来就是把这类的【优美语句】转化为己,能力较弱的可以模仿,能力较强的可以自创,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写下来。
周末,孩子们有重新做了一次植物记录卡顺便写作。这一次,早上大概瞄了一遍,大部分孩子都很认真地去完成了作业,值得表扬。然后再把孩子们写的类型做了个分类,便于之后的讲评。写山茶花,桃花,杜鹃花,三角梅的居多,还有一些个别的甚至我都没见过的植物,借着孩子们开眼了一回。本来想以刺桐花作为教学范例的,毕竟作为泉州的市花,还有一层文化的含义可写。但可惜过了花期了,无缘。不过,孩子们的记录也让这个春天变得很不一样。
以下是一稿批改中部分优秀的作业。
讲评反思:
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作文能力是改出来的。作文写前指导课重要,写后的讲评课更重要。三年级的习作是起步阶段,这个时候,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文字是否通顺,是否规范,是否简洁,这是语文品质的问题。所以在逐篇改逐句改的过程中,很是头疼,反映出来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啰嗦问题还是大量存在,语言不够通透,稍显繁琐。这是语感方面的问题,需要采取的一个措施是引导孩子去大量大声朗读一些大家写的优秀美文,而不是参考小学生优秀作文。只有读了大量正确规范表达的语言,才能慢慢地融入自己的语言系统,为我所用,慢慢培养良好语感。
孩子们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内容与阅读内容。这是一篇观察植物的状物类作文,提前很久布置孩子去观察植物,生活内容有了,但对于同样一种植物不同孩子写出来的质量完全不同,这是个体阅读背景知识的差异性。有的孩子能调动自身丰富的想象以及积累的优美词汇,将一株植物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有的孩子却绞尽脑汁也挤不出几个词汇,这是个人积累的差异性问题。
写作是逻辑自洽能力的训练,所以,这篇习作,我只有两个要求,按照一定顺序写和写生动具体。前者就是逻辑训练点,是三年级训练的重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就要先把一株植物的部位分解开来,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写,可以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也可以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总之,要给读者一种影视般的感觉。后者写生动具体是语言内容训练点,有了框架,如何将骨架填充得饱满一点,考察的是学生语言内容积累方面的问题了。我更侧重于关注前者,所以讲评过程中,会让孩子们把自己写的植物的部位圈出来,看看是否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了,还是只是想一个写一个,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对于学弱生来说,不会写很正常,所以需要老师提供大量的支架以及优秀的范本供他们参考学习。于是,在一稿中挑选了部分优秀的作品出来,逐一交流他们的优点,并让孩子们对照自己的作文看看哪里有可取的地方。 发表意识是激发写作兴趣的条件之一,展示优秀的作品,对于较落后的孩子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对于发表的孩子则是一种成功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