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好的教育在课堂之外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
在暑假阅读了池昌斌老师的书《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就像炎炎夏日里的一缕清风,让人清爽、快意,于昏昏然中逐渐清晰,开始思考一个叫做情怀和境界的东西,开始审视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观念,以及关于课堂,关于教育,关于学生,关于自身,那些我们自以为很熟悉却又言说不尽的生活种种。
从教的23年里,我曾经有过一次去长春听课的经历,在本市也听过优秀教师的讲课,同时也在网络里观摩过名师大家的授课。每每为大咖们巧妙的构思,绝佳的设计,精彩的演绎所折服。动情处春风化雨,寓理时深入浅出。看着自己详尽的笔记,就仿佛置身于那栩栩如生,声情并茂的课堂,无论哪一门学科,老师都很好地诠释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融洽,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看到了素质教育欣欣向荣的光辉前景。我想这样的课堂就是实施教育的最好的载体和阵地,这样的课堂一以贯之,那就是所谓的最好的教育吧。
然而,读了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却刷新了我的认知。让我得出一个在此之前我都不曾想过、也不敢想的结论: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之外。
也许有人会质疑,怎么一位名师的一本书,就改变了一个人20多年的思维认知,和本已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是不是在名人效应下的自我全盘否定,这样的定论是否经得起推敲。首先,我是出于个人角度,代表个人的观点,或者说是个人感悟更恰当。我也曾怀疑自己是不是盲目崇拜,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教育”的概念,在它的内涵和外延中,找到答案。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定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基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简而言之,教育就是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绝不是囿于课堂,试卷,书本的活动,而是更为广泛的社会活动。
让我们看一下,池昌斌老师怎样把最好的教育开展在了课堂之外: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的培养,池老师在和孩子们放学后的足球赛上;对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池老师带领孩子们攀越高山;对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主人翁精神的培养,他让孩子自己设计布置教室的红化;对民主意识和自我价值判断的培养,池老师让孩子们制定班级公约,公开竞选内阁成员;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世界观的培养,池老师开展清明寻根,关注“911”等一系列活动……… 诸如此类,池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在课堂之外,收获和惊喜在意料之内,在情理之中,对学生一生发展的深远意义却不可估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富有哲理的的金句,也说明了教育是双边的活动,是教师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广而推之,也可以说是社会大环境之于我们每个人。放在小范围内,我们作教师的是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唤醒学生的灵魂的,(也有的时刻我们被学生唤醒),所以,要教育好学生,完成神圣的教育使命, 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
这种教育不单单是学习教育理论书籍、更新教育理念,聆听名家讲座,参加函授进修,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诸如来一次洗涤灵魂的旅行,登一座山,畅享攀爬后大汗淋漓,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去一次草原,体会草木荣枯,花谢花开的生命隐喻。临一次海,感悟有容那大的人生哲学。或者读书,习字,在案头山水间平静浮躁,审视内心,回望曾经,憧憬未来……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从而以一个日臻完美,不断向上的灵魂影响和唤醒那另一个灵魂。
课堂之外,有更广阔的山水,更丰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