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课程感悟:
跳出舒适区,学会“自苦”——《为“真学”而教》感悟(云伴读35)
很荣幸听到冯卫东老师的这节课程,这节课程让我懂得了教学要跳出舒适区,要学会“吃苦”,学会坚持。
老师这个职业听起来就让人很放心,用长辈的话就是旱涝保收,饿不着了,稳定,女孩子做这个职业最好了。其实最开始我选择考老师,也是这个原因,不想再在公司里漂泊,每天做干不完的活,统计数据,做课件,讲课,考核,每天背着不同的数字,做不好还会被辞退。
考上后有庆幸有寒暑假两个超长的假期,一年三个半月,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每天看小说动漫乐不停,于是我到了现在的学校。一开始并没有想着让学生如何优秀,想的只是这一生有保障了,我怎么做都饿不到了,直到看到孩子们的眼睛,直到看到各地老师努力的样子。
听了这节课程,我想我知道了老师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看上去超长的假期,是为了补充能量,为了让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为了给孩子们带去最新的知识体验,为了提升自己,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可能。
老师的假期没有作业,但是隐形的作业真的非常多,下学期的教案、课件,想要读的书,想要写的文章,想要学的理论,字的练习……
还记得我的启蒙老师,我记得刚上学的时候,我的启蒙老师闫老师写的板书是没有“顿笔”的,写出来的字横平竖直,虽然当时我才7岁,却是记得非常清楚。等到第二学期开学的时候,老师的板书变得和语文书上的楷书一模一样,非常好看,有了书法的美感,当时我惊叹于老师的学习能力,当时小小的我就觉得老师是一夜之间学会的。直到我当了老师,我才知道,当时的闫老师一定付出了很多才练就了那一手好字。
直到我考取教师前,回到母校找老师讨论如何讲课的时候,还有老师夸奖当年教我的闫老师,字写得特别漂亮。我觉得自己就像藏了个小秘密一样,其实最初的最初,她的字也不是那么美的样子。
无论什么职业停下了脚步,老师是不能停止学习的,为了给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为了那些纯净无暇的心灵,我们都应该学会“自苦”,走在路上。
随堂笔记:
“云伴读”No.35
《为“真学”而教》
冯卫东
一、冯卫东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今天怎样做教研:写给中小学教师》
《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建议》
《点亮教育人生的灯:教学主张论》
二、为“真学”而教,为“真教”而读
三、《为“真学”而教》
发行量3万
四、形成过程
(1)最初(而直接)的源头是我差不多十年前开始做的一个报告——《高效课堂”三、六、九》,后来由此慢慢演变而来。
(2)课堂变革“三、四、五”:我的“真学发生论”兼“教评观”
(3)“真学”概念两个因素启发
一是我市如东县搞“真学课堂建设年”等相关系列活动;
二是那时读到一本让我很有启发的书:《人是如何学习的》
(4)由过去谈“高效课堂”三、六、九,到后来谈课堂变革的“三、四、五”再说“真学发生论”,最后谈为“真学”而教,其间的嬗变还是有意思的:
①说明我一直在围绕课堂教学及变革进行思考,这是持之以久的,是聚焦的;
②渐渐认识到,一味追求“高效课堂”以及片面谈教学效率之行为是有内在弊端的;
③逐步由“重教”转向“重学”,最后指向于通过教师的教促成学生“真学”的发生;
④受制于个人的经历、水平、专业能力等,还不能深度进入关于学生学习行为这一核心性问题的研究之中。
(5)这些变化基本上都是渐变的,当然,其中也有部分内容的表达是“剧变”的。
“三个理念”
①减负就是增效;
②警惕“效率过剩”
③“风物长宜放眼量”
(6)后来写成书,这一部分的“三个理念”依次是
①“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
②“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统筹兼顾中发生
③“真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
(7)这说明,从一个报告,到一本书,在持续不断的“量变”过程之中应该会适时发生“质变”,而“质变”的最大特征就在于系统性的思考和结构化的表达,在于从割裂、零散的“思绪”走向完整、自洽的“思想”。
五、价值定位
1、让它成为一本关于课堂或教学问题的通识性读本,揭示中小学多个学段、学科教学事实或现象所内蕴的一些“通性通法”;
2、让它成为一本兼有草根化特征和一定理论高度的“属己教学论”;
3、让它成为一本让一线教师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带得走的“课堂研究(及其方法)“范本’”,希望大家由此更关注、更适应也更熟悉从课例走向课理、再由课理生成更多优质课例的专业生活方式;
4、让它成为一本在表达格式上有所创新,既有“小清新”风格、又有“深思考”气度的随笔式论著,或者说论著式随笔(集)……
六、三大部分内在联系
1、理念之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统筹兼顾中发生)——追问之四(“立竿见影”能有“续航力”吗?)——建议之四(发生经历,展开“让学”的旅程)
2、澜教授主持“新基础教育”,其学科教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结构关联地教,互动生成地长”。我们也要学会“在结构中教与学”。
3、建议大家有机会再带着“寻找关联”的动机去阅读或浏览本书。
七、这本书的“金句”自赏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整体有所把握的基础上,)读书就是读(悟)“金句”
2、本书具有“冯氏特征”的“金句”不少,建议大家适当回视,在“金句”处略加逗留、玩味,并思考怎样将它所内蕴的道理加以批判性应用和创造性转换。
3、这里只以第三级目录中的部分句子为例:
(1)回归“童我”,以己度人
(2)降“效”提质,也唯质优才有真效
(3)“旷日”的教学或许才有“持久”之效
(4)让学习“自然而不太流畅”地发生
(5)“大成若缺”,“好缺”本身就是一种“圆满”
(6)“学生上课要培训,学生要学会做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
(7)在“捂·焐·悟·晤”中“把知识做出来”
(8)相信儿童,“为难”儿童,解放儿童
(9)要“纠错”,也要“究错”和“救错”
(10)“用”也可以“致学”(“用以致学”),在学与用之间实现“互哺”
4、后来还不断生成一些新的“金句”,可惜它们不能随时加入这本书中,如:
在“似知区间”里重点发力
用“劲道”的问题把智慧问出来;
用棘手的问题驱动真实而有效的合作;
好教师要善于做“智慧型的‘麻烦制造者'”;
让“概念的形成过程”有点难;
用和谐的“暖场效应”垫高课堂的“非智力起点”;
“点对缓止”,使教学走向更大的深度和广度.
5、
①简单纠错就像给中箭者剪去露在外面的箭柄;
【剪矢留镞】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镞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②适当“究错”才是基于治标而朝向治本的拔根之举;
③有机“救错”犹如在歧途中邂逅迷人的风光
八、这本书对于读者的“可能启示”
1.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2.赢在“自苦”,输在“自适”
3.勤有小成,成生兴趣,趣能“守恒”,恒必大成
4.写作是教师最好的“专业自修”
写作倒逼阅读
九、课堂等待
1、名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某个细节(一学生读错“亭台楼阁”,老师“坚等”他读对),使我想起“课堂等待’问题”;然后注意有没有其他关于“等待”的问题:《珍珠鸟》教例/李庾南老师例子…于是有了《课堂“等待”问题研究》。
(“生成”方法:由一点引发,再运用相似律,进行联想,或在事件之间进行勾联,使原本点上的“个问题”得以类型化,成为面上的“类问题”。
2、紧抓“现象”不放,生成微型课题;
洞穿一类问题,建构化解策略。
3、围绕“课堂等待”,还可做许多“大文章”
“课堂等待”与课堂伦理、课堂公平
“课堂等待”与“捂・焐・悟・晤”(看小学科学课《平衡》而想到的“经历学习四字诀”。)
“课堂等待”与“尊重学习”
“课堂等待”与教学节奏调控
“课堂等待”与教学的“科学效率观”
“课堂等待”:以时间换空间
“课堂等待”:在减法中做乘法
“课堂等待”:在“有所不为”中“有所为”
预设“等待点”,预约“真生成”……
4、用专著写作“逆向设计”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
十、两本新书
《点亮教育人生的灯》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