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续读一本经济学书籍,名字叫《印钞者》,里面有不少观点,有点颠覆笔者以前的认识,可以说略颠覆三观,不过仔细研究起来还是有道理的。
1、在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中,为何只有英国笑到了最后?
大家应该很熟悉纪录片《大国崛起》,里面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等九个国家的崛起历程,而里面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就是只有英国和美国最终成为世界性强国。
美国统治阶级的核心就是WASP(就是新教徒的昂格鲁-撒克逊裔美国人),而昂格鲁-撒克逊在人类学上指的就是不列颠岛上的人,也就是美国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英国。
参看网上的资料,主要介绍了以下原因:
首先以莎士比亚为引,讲述了英国当时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开明政策。在《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中,有如下话语;大意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君王的角色通常不那么光彩;而在《哈姆雷特》中,甚至出现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可是这并不妨碍女王是莎士比亚的粉丝。
其次是英国对待科学的态度。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去世的时候,英国以国葬的形式把他埋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而之前这里埋葬的都是王公贵族;而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私密进入一个会议室时,当时的英国首相站了起来,表达对这位经济学家的敬意。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英国对于科学和学者是如此地尊重。
但其实英国的崛起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这本书《印钞者》中所介绍的——英国的制度创新,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创新,其代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银行之一英格兰银行。
2、为何英格兰银行在相当长时间内是私人控股?
这是与英国特殊的国情分不开的。
首先:英国在其历史上,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例如著名的《大宪章》,出现于1215年,距今已有八百年之久。这部文件的诞生就是当时的英国贵族为了限制国王约翰王的肆意妄为而签订的。
其次:而英国素来就有崇拜经验和工匠学问的传统,而英国的工业革命,主力就是以瓦特为代表的工匠;欧洲大陆则不同,那里的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在十分注重数学的应用和对事物的定量分析。而这些正是理性主义认识论在大陆各国产生发展的理由。
让我们转而看看英格兰银行的发展历程,就能理解为何英格兰银行产生并不由国家主导产生,而是一开始由私人控股的,英格兰的产生具体可以看笔者之前的文章——《英国如何靠金融崛起?》
英格兰银行转为国家控制还是二战之后(1946年)的事情,那时世界主流的经济学风潮就是凯恩斯主义,表现就是政府要多多参与社会经济事务。
而在回顾英格兰银行的发展历程时,《印钞者》的作者这样说道:
“中央银行并非设计的结果,却揭示了人类智慧的试错以及改进。中央银行的诸多行为原则以及最终目标,事实上也是一步步演化而来……就像货币的国家化不是天生如此,而是通过漫长的私人货币演化而来”
3、英格兰银行做了哪些金融创新?
按照《印钞者》作者的观点,英格兰银行代表着“商业以自己的力量实现了自身目的及政治诉求。”
尼尔·弗格森对英格兰银行的金融创新做了系统性的解释和说明,这里引用《印钞者》中的文字:
“他(指弗格森)的研究强调英国制度设计中由征税机构、中央银行、国债市场、议会组成‘四角关系’的优越性:
首先,转业的征税官僚机构使得国家财政征收得力,由于法国的包税人制度,这也衍生了优秀的教育制度;
其次,纳税人通过税来换取立法权,介入了国家预算各个环节,这无疑促进了私人产权的保护;
第三,国债体系使国家开支稳定,不会因为战争而骤然变化甚至掠夺民间,债市的活跃最终也带来资本市场的繁荣;
最后则是中央银行,通过管理国债发行、征收铸币税,中央银行衍生出汇率管理、最终贷款人职能。”
英国和法国为了争权夺利,战争一直持续,而胜利并不总是属于英国,但是英国凭借其健全的财政体系,支撑了征兵扩员,最终19世纪号称“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
4、为何尼尔·弗格森说要感谢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的崛起,首先要归结于始于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而它是受益于全球化的,而在它最巅峰的时候: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一位英国政治家如是说道。
英国在扩张的过程中无意识地给被侵略地方带来了新思想和新文化,不过这些都是伴随着被侵略国家和地区的血与泪。
而弗格森认为:“对于英国的遗产,不要只关注种族主义等,而且他的崛起带来还有资本主义作为最优的经济组织体系的胜利、北美和澳大利亚的英国话、英语的国际化、新教作为基督教一个分支的持续影响、议会体制的生存——不可否认,这些结果对于当代而言不乏积极效果。”
哎,看完弗格森的这一言论,笔者也是醉了,不愧是“帝国主义者”,而笔者曾经看过BBC的一部纪录片《文明》,里面的主持人就是他,看到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到底是外国人,错的地方笔者也就不说了。
阅读到这里时的确有些不快,感觉弗格森甚至要为英国过去的所作所为洗地,但往深处想想,从英国崛起的过程中,作为华夏子孙,也应该想点什么。
另外,理解英国崛起,对于现在我们理解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