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厘清巴菲特从格雷厄姆体系分叉的心路历程 ---2018年09月27日
就格雷厄姆创建的价值投资理念而言,到目前已经演化出两大主要理论体系,一类以格雷厄姆为代表,一类以格雷厄姆的弟子巴菲特为代表,后者是从前者分叉出来的。
这两种模式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不同人生观的体现。两条路都可以富,侧重点不同,取舍不同。
巴菲特只是因为清楚地知道投资的底层逻辑和未来必将到来的财富规模——等你彻底弄懂什么是投资,你也会知道自己必将富有,只是还需要你一边享受生活,一边等待它的来临,而已。
你我今天比巴菲特差,不差在他美你中,而是差在他20岁就明白了什么是投资,然后在正确的道路上已经坚定行走68年。而你我或者明白的比较晚、行走的时间还短,或者干脆到今天还没明白。
金本位的美元开始变成仅靠国家暴力机构规定价值的法定货币,长期通货膨胀倾向昭然若揭。逐利资本从债类资产向更具抵抗通胀能力的股权资产转移的态势势不可当。
大量的资本涌入,加上电视广播报纸等信息渠道工具的快速发展,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后相关信息披露规则的设立,很显然,伴随着长牛的持续,符合格雷厄姆原则的投资对象正在大规模减少。
格雷厄姆始终强调的分散原则,是格雷厄姆写给“普通”投资者的。他认为“普通”投资者不具备分析企业资产负债及未来发展状况的能力,所以应该通过大量分散来规避买错的风险。
后来巴菲特的话说,就是“当投资人并没有对任何产业有特别的熟悉,就应该分散持有许多公司的股份,同时将投入的时间拉长。如果你是一位稍具常识的投资者,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能够发现5-10家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价格合理的公司,那么,传统的分散投资就毫无意义,那样做反而会损害你的投资成果并增加投资风险”。
老唐就比较厚道,从不认为研究公司是个什么需要天分才能干的事,经常分享的也是具体公司分析,鼓动的也是大家去做公司研究。就算是遇到新手,老唐一般也是建议:你可以先从指数基金开始,先保证赢,再学习公司分析以求大赢。
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却是烂公司的敌人。
被巴菲特称为西海岸哲学家的查理.芒格,用自己做律师的经验告诉巴菲特:“律师这行有个固有的缺点,就是你喜欢与之共事的人通常不会卷入法律纠纷,而需要你帮助的人则通常是那些在品德方面有瑕疵的人”。“你不可能通过和烂人打交道做成一笔好生意”。
巴菲特经过深思,认为自己已经有大把金钱,没有必要为赚钱去勉强自己干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和垃圾人打交道,和时间赛跑去处理烂公司的资产存货,解雇人员,被人仇视等。自己想做的事情,是跳着踢踏舞上班,每天都和自己喜欢、信任和尊敬的人打交道,并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
鱼与熊掌可否兼得呢?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够照样赚钱?是。另一位大师的思想撕开了巴菲特的困惑,它就是菲利普.费雪。费雪以重视公司的产业前景、业务、管理及盈利增长能力,把公司的管理阶层必须诚实且具备充分的才能作为选股的前提而闻名。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组合应该多元化,如果只买入一只或两只股票也可能业绩很差,仅有安全边际并不能保证获利。而费雪则认为,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太过分散,势必买入许多了解不充分的公司股票,结果可能比集中还要危险。费雪指出,不要只顾持有很多股票,只有最好的股票才值得买。
格雷厄姆认为,如果一只股票买入后获利50%应该卖掉,买入第二年末不能获利50%也应该卖掉。而费雪认为,只有在三种情形下才考虑卖出:1.原始买入所犯下的错误情况越来越明显;2.公司营运每况愈下;3.发现另一家更好的公司。否则,卖出时机几乎永远不会到来。仅仅因为市场波动来决定卖出是荒谬的。
巴菲特分叉了。
尤其是经过和芒格一起收购喜诗糖果后,巴菲特发现买下显而易见的好业务并陪伴它成长,远比买个烂生意整日里想着怎么把它清理掉换些钱进来愉快的多。
只要你愿意去寻找好企业,你总会发现现实世界确实总有那么一些生意,他们简直就是“注定如此”,稍加学习你就能几乎确定地预料到它必然持续产生现金利润,而且完全不需要处理设备、清空存货,也不需要解雇员工,甚至往往还需要增加员工,增加薪水,多发奖金。
也总有些人,你几乎可以百分百确定他/她的能力就是会比行业对手更强。为什么不专投这些生意呢?为什么不和这些人建立长期的友谊呢?
巴菲特说:“在犯下一系列的错误之后,我终于学会了只与那些我喜欢、信任和尊敬的人做生意。正如我之前提到过的,这条原则本身或许并不能保证成功,一个二流的纺织厂或百货公司固然不会仅仅因为管理层是你想嫁女儿的人而变得繁荣昌盛。但是,股东如果能设法将自己与那些经济特征不错的公司及优秀的管理层结合在一起,却能够成就奇迹。”
巴菲特清楚直白地承认过:“如果我只学习格雷厄姆一个人的思想,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 原因很简单,格雷厄姆体系或许可以让收益“率”很高,但却会让自己生活的很狼狈,而且可管理资金规模受限,财富总值会大大缩小,满足不了巴菲特的报纸头条梦。
“我要选择适合我个性及我想要的方式度过一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先生曾说过:‘你塑造你的房子,然后,房子塑造你。’我知道何种方式是我所希望被塑造的”——沃伦.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