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操场上,我亲眼看见一位父亲当众扇了儿子一记耳光,众目睽睽之下孩子崩溃了,抹着眼泪用力推开父亲冲出校门,父亲不知所措……于是决定写这篇文章。]
夕阳把金光洒满湖面,湖边的水鸟一群群地飞起,用翅膀划碎波浪上的金光,蘸着湖水掠过湖面,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动人的弧线。
湖边的一个少年,孤单地坐着,眼中含着泪水。
他的母亲在远处凝视着他,眼神里充满着无奈与悲哀。
他与母亲吵架了。
我的一位同学,在中考前的那个寒假,因为被父亲没收手机而离家出走,几天后,他的母亲在离家不远的湖面上发现了他。
他投了湖。他的母亲,精神迫近崩溃,每天以泪洗面。
谁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为什么叛逆少年似悲风般刮进每一户人家,万千父母痛心之余惊若寒蝉,唯恐叛逆之势涉及自己孩子,却无奈地,“叛逆期”一再成为避尤不及的谶语。
或许是因为孩子在精神上渴望独立,或许是因为青年在最渴望别人关注的年龄没人关注,亦或许是年轻人与父母之间彼此不信任……
是的,或许吧!
但是,在反复思考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师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缺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思考力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对于任何一个高中生,或是大学生,他完全应该具备独力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及独立生活并处理事物的冲动,可是非常遗憾,多数父母与师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是意识到了没有做出行动),他们继续秉持“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模式。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父母通常做好每一顿饭,又搂又抱,告诉孩子对与错,定规矩并用打骂作为管教。可是孩子长大了,若父母继续用一贯的方式又搂又抱,用训斥强迫孩子接受某一观点,我想只要有一丝慎思明辨能力的人就知道这是十足荒谬的,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家庭中竟无处不在:“你哪会做饭?回去学习吧!” ; “别管对不对,我们都是过来人,总比你懂,听就行了。” 可孩子变了,生活变了,思想在拉锯,这似是而非的生活与相处,早被那股叫做岁月的风吹得变了样,多少年,我们一起成长,一起经历,有微笑,有眼泪,也有彷徨。当一切都面目已非,我们相处的方法还停滞在过去,能行的通吗?这就等于强迫成年人上幼儿园,当成年人被要求鞠躬或强迫听从命令时,他可能不愤怒吗?
发生矛盾以后,怒火中烧的年轻人一摔门,含着眼泪穿入人群中间,父母的呼唤啊,他听不见 ; 父母的眼泪啊,他看不到。那血与亲情的温度,在他摔门的一瞬间被门缝间的气流猛然吹散。昏黄的床头灯下,父母无言地哭泣,可是这样的结果能带来什么呢?父母往往反思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的爱抚不够,还是态度不好?可是此种努力,不只是继续往那堵死墙上猛烈地撞击吗,那堵曾经是路的死墙?!方向不对,就是再努力地挽留孩子,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学会了适应于父母,因为他们受到了传统教育的深远影响,认为百善孝为先,无论如何反抗父母都是不对的,终于在双方的努力之下,孩子的心智重新变回了五岁,又回到了父母的怀抱,并且像婴儿一样言听计从,没有意见。可是,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为了避免这一切,我现在大声地呼唤你——培养中国下一代的父母、师长,青年人必须获得自由思考与判断的机会,他们的思想和能力应该被尽力往上推,而不是被拉回母婴床!当然,另一方面,天下没有不怀念与孩子同枕共眠时光的父母,家长都怀念与孩子一起搭积木、骑木马的时光,也同样怀念能够和孩子在一起爬一次山、划一次船。但是问题是,那让人依偎的缠绵岁月再回不去了,如果在这时候我们不能迅速调整方法以适应人生的变化,生活便会狠狠地给我们一起响亮的耳光——我们要为失去的理性付出代价!其实,只要我们能时刻做出些变动,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理智的思考,就完全不必惊异的大喊一句:啊!叛逆的一代!原来,所谓“叛逆”,不过是变化了的人生迷宫原来的空隙处多出了的一堵墙。
可是,原来的墙不也变成了路吗?
2019年中秋 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