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在很早之前就读过。作为老师的我一直认为好的家庭教育要更加的胜过于学校教育,这也就是我对于这本书的题目观点: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非常认同的。
当然了并不是说夸大家庭教育而缩小学校教育,而是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从三岁入幼儿园,幼儿园到小学阶段,也就是三到六岁阶段孩子是处于一个与社会与集体逐渐融合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在三岁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家庭教育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安全感,依赖性以及独立性都是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也就和周围的人合适产生了一定的联系,那么能否有效地处理和他人的联系,更主要的是在入园之前的家庭教育的积累,如果从小孩子就有足够的安全感,那么他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如果安全感不够,那么孩子在入园时就会比较困难,这只是指学龄前的孩子。
在我阅读的这一部分当中有一个例子讲的让我感同身受。讲的是孩子打针的事情,说实话,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去医院打针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儿。但是由于我们的作者提前向孩子讲述了打针的过程,以及在打针的过程当中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所以孩子在打针的过程中并没有产生过多的抗拒,但是作者同时又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孩子在生病的过程当中需要进行物化,因为这个过程作者并没有提前向孩子说明,所以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表现出极大的抵抗性。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在入园阶段就产生了极大的分离焦虑,自我总结是他的安全感缺失,因为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我们并没有向孩子讲述过多的关于幼儿园的事情,没有让他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憧憬,所以当他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人之后,到一个新的环境里,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抗拒性。孩子的这个抗拒性一直持续到了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虽然他在入园阶段还有很多的不愿意,但是他似乎已经明白了,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他不能够改变是必须要去接受的,所以他就即使不情愿也依然去入园。而在孩子入小学之前,我就向孩子讲解了小学的生活,同时因为孩子的小学与我在同一所学校,我也为孩子讲解了,我可以正常的接送孩子,并且帮他处理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每天他都能够与我一同上学放学,而且也告诉他小学有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同学更多的老师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所以在小学入学是孩子并没有像幼儿园那样产生过度的焦虑感,分离阶段的这样的不安全因素也逐渐的消失。如今孩子已经入学将近一年,在这一年里孩子由最开始入学时一放学就去办公室找我,到如今这将近一年的时间孩子能够在放学后到指定的地方去等着妈妈一同下班回家,我觉得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也有学校老师的不断地引导,我认为,更主要的还是作为家长的引导,因为作为一名老师我见到过很多孩子,即使是到了一年级以后也依然哭闹着上学,对于上学产生了一定的恐惧性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的家长进行有效的指导,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老师家长,尤其是妈妈的角色,给予学生的更多的是安全感的一种关怀,让孩子在妈妈的关爱里逐渐的成长。这是一位好妈妈这样一个角色的重要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