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周易》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题记
一直觉得崔培军是个遥远的神话,他是一个有着英明决策的统帅,他是一个侠骨仁心的慈善家。当我带着崇敬走近他的父母,我才越来越切实的感觉到造就神话的土壤竟然如此贫瘠而又如此肥沃!
1965年,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也就是那一年,崔培军出生了。他的父亲是参木村大户人家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他的母亲也是大张占村有名的书香之家的闺女。如果再往前数那么几年,他应该是衣食无忧风光无限的二少爷,但是命运就那么轻而易举的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把原本该在天上的他一出生就拍到了地下。因为是地主家庭,他那拿粉笔的父亲拿起了赶鹅的长鞭,他那与世无争的母亲被没收了全部的陪嫁,所以他的出生是和苦难相随的。他刚出生那段日子,家里揭不开锅,母亲饿得直冒虚汗,可想而知也没有足够的奶水喂养他,那一年他的死活只和亲人有关。是在山西的大舅挤出来20元钱寄给了他的母亲,才得以买了麦子养活了他。 那时大家都穷到一块了,大舅帮得了一时,也帮不了一世。为了填饱他的肚子,曾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母亲抱着他去逃荒要饭,好在母亲心灵手巧人又勤劳,讨到哪儿,看人家在做什么伙计就给搭把手,剪个花儿了纺个线了的,人家都会尽量给匀出点吃的。就那样吃百家饭千家饭,他长到了两岁半。有一次母亲带他讨饭到一户人家,也许是他天生的不俗让别人看中了他,那人家执意要收养他,说是可以给母亲她想要的粮食和钱。但凡有一点法子,母亲也不舍撇下自己的骨肉,所以自然是不会答应,怕他会有什么好歹,母亲带着他连夜奔回了家。 依然是讨饭,讨了很长时间。到了他五岁时,家稳定了一点,不再是整天在路上了。母亲开始出去劳动。那时,为了贴补家用,母亲买了一些小鸡仔。每次出门,母亲就交代他要看好小鸡。于是,年尽五岁的他就像接了圣旨一样,精心的看护着小鸡,一会喂点吃的,一会喂点水,每隔一个小时就查点一番看看是否跑丢一个。那一年,他喂养的小鸡是他的朋友,会每天跟在他屁股后面的朋友。也就这一点,他的父亲认定了这小子将来能成大器。 果真。他十几岁时,也就是刚上初中吧,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他请假去了淮南,到那里卖眼镜。那一趟,他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父亲只告诉我他销售出去200多副眼镜。那时他的老师黄恩普向来以严厉著称,每有学生逃课,抓住重责不贷。但是对他很是纵容,老师说,你们看崔培军,耽误课也是为了挣钱养家,回来了照样门门功课优秀。这一点也确实让同学无话可说,所以,隔三差五他会跑到外面,回来眼镜就变成了钱。再回到教室,老师提问问题他还是照答无误。 自然,我知道,这眼镜和钱之间,他准定也经受了不少磨难。只不过,他只愿把光鲜的一面给父母亲朋看,而苦难他已经学会了自己吞咽。他的父亲对我说,他有一次讨账没要回钱,所带的返程路费也只勉强维持到了兰考,于是小小年纪,他就一步一步丈量从兰考到长垣的距离,到了黄河边,无路可走,只能乘船,而他已是身无分文。百般为难之际,是一个叫毛景栋的村人替他支付了三毛的船票钱,他才得以回到父母身边。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崔培军是不幸的,他生逢一个饥饿的年代,又生在一个苦难的家庭。他又是幸运的,艰苦的生活磨砺了他的韧性。这是一个有着铁一般意志的汉子,贫瘠的土壤逼着他向深处扎根汲取营养,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扎在了长垣的大地上,任凭风吹雨打霹雳交加,他如大山一般巍峨挺立,吓不倒摧不垮。 崔培军是名副其实的铮铮铁汉子,一如他的乳名——铁路,面对苦难,他有着“铁”一般的手腕,妖魔鬼怪统统放趴下。同样一如他的乳名,他又有着“路”一般的坚忍和奉献。所以互不包容的词语在他身上有着惊人的接近完美的统一。
16岁,他在大同的销售业务已是蒸蒸日上。后来,同样的代理一个地区只允许出现一个,当时他的哥哥也在那里做着同样的生意,不加考虑,他退出了。他的老父亲给我讲这一段时,感慨只四个字:孔融让梨。他生活的物质土壤是贫瘠的,他生活的精神土壤却是如此的肥沃,中国传统的美德借助良好的家教潜移默化的塑造了他如水一般柔软的善心。 如果说他16岁时那一“让”只是家庭的小爱,而2002年他的又一“让”则是一颗赤子之心的大爱。那一年,他放弃了已经打理得红红火火的生意,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创办了河南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
放弃一份优越的生活,开始重新创业,这一切都是源于对故土的一份厚爱。故乡的水喂养了他,故乡的人亲近过他,他懂得:事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的事情。一个人不算富,带动一群人起来共同致富才是富。所以,他回来了。历尽艰辛,他的事业发展如日中天,他真真正正的实现了他的夙愿:回报家乡回报父老。 他解决了方圆几千个家庭的剩余劳动力 ,他带动了上千个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他真正实现了造福一方百姓。他是我们这儿的英雄,但他又是那样的谦逊。他的“铁”只表现在面对困难上,面对他的乡亲,他就软成一汪水。
刚建厂,工人迟到早退,他舍不得吵更不会辞退,他就亲自带头在门口迎接迟到的工人;面对偷厂里电缆的员工,他不骂一句,而是给200块钱让他接济生活……他曾经不止一次的说他把厂里的员工当成了亲人。他说:“领导领导,没有员工了你领导谁啊?”朴素的语言道出的是深邃的道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这样说了更这样做了,在他的公司真正做到了一家亲,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人存在的只是分工不同。在这样的氛围下工作,难怪人家都说矿山的员工是最幸福的员工。跟着这样的领导,就算再苦再累也心甘。有这样和谐的干群关系,公司又怎能不日益壮大? 他的恩泽不仅仅惠及他的员工,他的善良更表现在方方面面。遇到生活困难的乡亲,他送米送面送钱助人过难关;面对上学困难的学生,他捐资数百万度人成才;他为乡亲打深水井,他为村里建校修路安装无线电视,他为乡亲请来知名剧团…… 崔培军,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曲大爱之歌,他又在细节之中处处彰显他的本真。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一点上他更是让人交口称赞。他孝顺父母是出了名的,十多岁时,他就能够体谅父亲去滑县拉萝卜的辛苦,小小年纪就敢单枪匹马星夜兼程赶到凡相去接父亲。这么多年过去,他的老父亲给我讲述这一点时还是喟叹不已。他处处照顾父母,从不违背二老的任何心愿。他的老母亲对我感慨:好儿不须多,一个顶十个。 他不仅自己孝顺,也时时刻刻教育自己的员工要孝顺。每到发工资,他都会提醒员工,回家了别把钱都交给爱人,也记得给父母留出几百,养儿一场不容易。他说如果谁不孝顺,就别在他的公司待下去。他的员工史宝顺请假回家给爹娘过66岁生日,他知道了,就搬了几箱礼品又拿了500块钱让他给爹娘带回去。这样的事儿数不胜数。他就这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大家:做事先做人。如果连“人”字那一撇一捺都写不好,又何以做大事成大器?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但是在外面做起重生意的业务员们往往赶不到家,他就耗巨资设大宴邀请业务员的父母共聚晚餐,并在联谊会上给老人们送花送钱。这样的举措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也许有人想到了也做不到,但是崔董事长想到了更做到了,他那是从自己的兜里掏出的真金白银啊,那笔钱足够他建几个新车间的。可他就那样不眨眼的全给了父母们,那怀揣着钱捧着一束束百合的老人,他们的笑容比百合更灿烂。我知道让他们幸福的不仅仅是钱,更多的是尊重是尊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桩桩,一件件,大事小事,他就这样来诠释着传统的孝顺仁义。 “百善孝为先”,善行天下,才能行走的更远。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相信,善门之后,定有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