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损失规避
背景
朋友在医院负责疫苗接种工作,她有一件事很苦恼,当她询问“想打疫苗”,和“不想打疫苗”。大部分人都不想打疫苗,可打疫苗真的很重要,怎么办 ?
本质
这个问题出在提问方法上,“打疫苗”比“不打疫苗”,不但花钱,还疼。这种提问,引发了人性中的“损失规避”心理。打疫苗的感觉损失很大,所以大部分人会选:不打疫苗。
如何规避
破解“损失规避”的格斗术:语义效应
概念
什么是“语义效应”?举个例子。
有个基督徒问神父:神父,请问祷告时可以吸烟吗?神父痛斥他:当然不可以。祷告的时候必须非常的虔诚,怎么能吸烟呢。基督徒想了想,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吸烟时可以祷告吗?神父说:当然可以,孩子,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祷告。
分析: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问法,所表达的语意不一样。
- 祷告是好事;
- 吸烟是坏事;
“祷告时吸烟”---好事既成事实,你要做坏事,怎么行;
“吸烟时祷告”--- 坏事既成事实,你要做好事,当然可以。
“在祷告时吸烟”的语义是"失","在吸烟时祷告"是"得"。受"损失规避"心理的影响,神父只接受“得”。
到底什么是语义效应?损失规避,让人们非常厌恶“失”,而期待“得”。这就导致,通过调整叙述方式中的“得失感”,影响语义,可以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回归到背景:
可以调整两个提问方式如下:
A:想打疫苗,因为我想降低得病风险,并节省50元;
B:不想打疫苗,及时这意味着我得病的风险会提高,并无法节省50元。
50元是优惠政策,改完之后,选项A的语义变成了“得”,选项B的语义变成了“失”。
拓展:A的选项中使用“我想降低得病风险”比“会提搞你的身体免疫力”也会营造出“得”得感受。
效果:选择打疫苗的人数,从42%提高到了75%。
留言案例学习:
某一家公司在某一年的收益不理想,往往年终奖每个人都很多,比如10万。那一年最多人均一万。
老板就放出消息“收益不好,要裁员”,弄得人心惶惶。过几天之后,公司又公布消息“大家跟着公司吃苦打拼都不容易,公司决定不裁员了,只是大家共度难关,年终奖没有了”,员工普遍可以表示接受。
到了年底,老板垂泪“大家辛苦一年,不能没有表示吧,我把股权抵押贷款,大家每人一万。”
所有的员工欢呼雀跃,认为来到了一个好公司,有个好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