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中的“纳征”是送聘财,就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彩礼”。可见自古以来,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婚姻礼仪直到中华民国都有延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彩礼和与彩礼相关的订婚和婚约都受到了批判,曾一度被废止,但在民间始终顽强存在,甚至到如今,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近些年,天价彩礼的新闻不断涌现,甚至搞出什么彩礼地图,为什么彩礼会如此异化,且不说国外没有这种套路,即便是中国,越是发达的地方也越不会那么计较,反而是农村地区的彩礼金额现象愈来愈高,甚至到了需要政府出面“规定”的可笑地步,讨论这一现象,首先要知道,本质上彩礼这一习俗还是男权社会的附庸之一,到如今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背后当然是计划生育政策与重男轻女观念互相作用的缘故。当然,仅仅这样分析还远远不够,地域经济分化、阶层分化和人口流动加速等等,这些都在推波助澜,短期内的彩礼现象无法杜绝也不会冷却。
任何现象都有其根由,尤其在我国,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混杂的年代,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经济成果的同时,还没能来得及清算那些封建观念留下来的结晶,以至于人们困顿在这个价值观凌乱的时代里,试图探寻一些值得遵循的规范。
从身边的人来看,多数女方要彩礼,最后也是给孩子了(极少数有那种拿了自己用的或者贴补家中男孩的,就当是卖闺女了无话可说),所以对于多数女方父女来说,彩礼首先是对方的一种诚意态度(是不是足够重视珍惜自己的女儿或者这个家族,这个也关乎以后女儿在家中的地位),当然也少不了有些家长也惦记着自己的面子(可以在亲戚面前抬头挺胸来炫耀)。
而多数在彩礼上产生的分歧,当然是男方出的数字不够,这种时候,女方也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方面对方是不是没有诚意?因为如果有诚意的话,没钱就是借也能先借上嘛,毕竟一辈子可就娶这么一回。另一方面就是对方是不是真的没钱,实在没办法凑齐,在彩礼上少个一万两万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当然,说到底这时候就是看女方家长人怎么样,思想觉悟到了哪种境界,父母有没有把孩子的幸福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所以的面子,斤斤计较的态度。
我身边是见过不少情侣到了结婚的地步,最后双方因为彩礼闹崩,我是不太能够理解的,当然这里面有父母的责任,也有子女当事人的责任,父母有父母的考虑,但结婚的当事人是你,组建新家庭的是你,能够掌控自己人生的也是你,所以这种分歧,既是对男方诚意的“考验”,也是对女方能力的考验,你作为女方,作为孩子,你能不能认清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因此你能不能打点好父母,这又考验你与父母的关系,只有处理好原生家庭的问题,你才能顺利地组建新的家庭。女方在这个过程中,做好不要抱着“人都给了你们了,你们还不能有所表示”的想法去办事。
归根结底,找对象结婚,这里面有努力的成分,也有运气的成分,伴侣可以选择,但伴侣的原生家庭无法选择,彩礼上的分歧也反映出人们追求门当户对的原因,门当户对的好处是免掉好多消耗,更快的达成一致,这就好像是商品买卖双方,出价都认为彼此公道合理,一拍即合就做成了买卖,可婚姻毕竟不是买卖,人们过度夸大门当户对的作用,同时也就在缩小贬低个人的努力,结婚的意义还是应该归源到两个人相爱到渴望一起组建家庭共同生活,门户之差父母意见这些在相爱的过程中就应该解决好,至于随后的婚礼彩礼买房装修,这些是重要,但都是前者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