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林则徐的初印象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虎门销烟。那么这件事对于林则徐来讲,是功还是过呢?我们来看一看林则徐的一生,以及这些冲突背后的本质。
第一部分:林则徐的童年经历
1785年,在福州城37岁的穷秀才林宾日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当晚林宾日梦到凤凰飞舞,想到了徐陵,所以给这个男婴取名林则徐。
从家境中可以看出,林则徐属于最底层的百姓,家里无权无势。那么,他长大有什么出路呢?
其实有常规的三种选择,第一种是务农和捕鱼。福州本身靠海,可以靠捕鱼为生。但是这条路很难走,捕鱼挣不了大钱,实现不了报。而且福州大多山地,人多地少,如果选择这一条路,就是穷苦一生。
第二条路就是经商,但是在清朝"士农工商的"的阶级下,不管是海上还是陆上,大量限制经商。所以这条路也非常困难。
那么就只剩第三条通过科举,读书当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这无疑是最好的出路。而且林则徐的父亲是秀才,那么父亲至少可以教儿子读书,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
读书这条路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读书的风气,所以科举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县平均只能录取十几个秀才。更别说在向上的省级考试和殿试中获得录取名额,考到榜眼,探花简直想都不敢想。
不过林则徐虽然家里穷,但有父亲的悉心教导,私塾师傅的调教,加上他天资聪明。所以七岁就可以熟练的写作文,八九岁做的诗就可震惊四座。这样看起来,林则徐在读书这条路上很有潜力。
他12岁做了孔庙的礼仪人员,13岁参加了府试,得到第一名。14岁中秀才,进福建最好的书院读了七年,开阔眼界,立下志向,他林则徐要救世,从这以后,他都为此努力。20岁中了举人,但是第二年的会试落地,而林则徐也刚好想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锻炼一下,也换一种生活方式。于是去做了幕僚,直到27岁。后来,考中了全国第七名,开始了他的做官之路。
第二部分:林则徐的做官之路
那么,林则徐是否因为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从此实现自己的抱负呢?在这方面,并不是主要看个人能力,最重要的是时势是否可以。如果在战乱年代,那么很可能无法实现,怀才不遇。如果在和平年代,治国安民就更容易实现。重要的是皇帝愿意赏识,就可以实现抱负。
但此时实势不济,刚好出现康乾盛世之后的衰弱。此时宫中的太监与农民勾结发起了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此时宫中并不安稳。而林则徐有抱负,于是提出了要兴农的意见,新修水利,让农民可以更好的生活。不过,无人理会,也就就此作罢。不过林则徐毕竟初入官场,认为受到点儿挫折也没什么,也并没有放弃。
在1820年,因林则徐在京中表现良好,就被调往浙镇认正四品官员,这个时候,他就已经接触到了真正的老百姓,可以开始做事儿了。
本来江南应是极富饶的地方,但是现在这里被官员和地主搞得破败不堪,水利失修。林则徐下定决心想要改变。但晚清官僚系统腐败已久,同事都对他冷眼相对,不想让他改变,处处限制他。于是林则徐非常沮丧,而正好此时,他的父亲生病了。
林则徐在官场受到了打击,并且父亲还生病了,他又怎样选择呢?第一个选择就是继续留在官场,只是暂时的请假。第二个选择就是为父尽孝,选择还乡,也就是弃官。如果选择第一种,那么当他回来后,他依然会受人冷眼,如果只是为了当官赚钱,那么一定会选择第一种。但是林则徐想救世,所以第一种无法满足他。而如果选择第二种,林则徐本就是儒家教育出身的人,他的想法就是忠孝为先,如果不能为国尽忠,那么不如回家为父尽孝。所以他选择辞官回家,坚守自己的信念,同时换一种方式,在家实现"抱负"。
而我认为,他在这里做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如果继续留下去,那么很可能他一生都要待在这个岗位,也就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这反而是不好的。而且他能这么果断的做出选择,也确实让人佩服,可以证明他是为了志向而努力的,完全不在乎外在的钱财。
或许是天不欲弃林则徐,宰相为林则徐说话,道光也赏识林则徐,所以林则徐又重新回到官场,他非常幸运,担任了江苏司法官,为官清正廉洁,把原来积压的大案四个月之内就处理了10之8,9,被人称为林青天。
他后来因为有能力, 一直升官,事业正是好的时候。
总结来讲,林则徐做官的路比较顺利,虽然中间经历了无法施展报复,但后来被皇帝重用。得以为民做事,施展抱负。
第三部分:林则徐与鸦片的斗志斗勇
直到1830年,林则徐遭遇到了一个新东西,鸦片。
什么是鸦片呢?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是一种植物的提取液,然后通过种种加工,人吸进去就会上瘾,尤其是在当时中国人精神空虚的情况下。会让人毁灭,倾家荡产,妻子不保。
但是这种生意对贩卖者来讲是最暴力的生意,也是来钱最快的。从零丁洋开始贩卖,贩毒网几乎遍布全国,以卖鸦片为生的已经有百万人。到了1830年代,吸者有近1200万,而官员在不断的包庇这些人。而这些鸦片是从英国卖进来的,所以大量钱财留到英国,影响了国家的财政和经济。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朝廷里有两种说法。一派是驰禁派,他们认为应该开放鸦片,并且厚征其税,自制鸦片与外国商人竞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财源,还可以阻止白银外流。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想法一定是不正确的。如果任由民众大量吸鸦片,那么中国人一定会成为病夫,而且鸦片的消费普遍较高,吸食的很多都是官员,就会导致政府也乱套,无法治理。所以鸦片是一定要禁的。
那么怎么禁呢?有四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是打压从上到下的贩卖集团,也就是从全国性打压。但是贩卖集团势力错综复杂,而且非常的多,现在晚清的官员又都没有能力,所以很难打击到底,甚至很难实行,并不合适。
第二条路是严查受贿官员,这样可以使得鸦片很好的控制,不会出现瞒报的情况。可是此时的官吏制早已腐坏,不管是大官小官都贪腐,如果把这个命令发下去,只能是空的,根本无法也无人帮实行,也行不通。
第三条路就是严厉打击吸食民众,但是吸鸦片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很多都找不到,所以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晚清政府本已经难以支撑,更别提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太难也行不通。
那么就只剩第四条路了,从广州(零丁洋)来源切断鸦片,那么由谁去切断呢?
道光皇帝想了又想,选定了林则徐。因为林则徐本身不吸鸦片,坚决反对。提倡大家都不行,而且对鸦片这件事情深感忧虑,觉得肯定可靠。本来,这个想法还有顾虑。但是,后来,皇族的亲王也染上了鸦片,这让道光更意识到了治理鸦片的重要性。于是他派林则徐去禁烟。
于是林则徐马不停蹄的赶到广州,去禁烟。围困英国使馆,让里面断水断粮,撤出仆役,让英国人交出现在所有的鸦片,并且进行了虎门销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漂亮的一次事件,让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
但是,做到这里,仅仅只是解决了现有的鸦片,未来可能英国人还会继续生产鸦片卖到中国,那该怎么办呢?于是林则徐让英国签保证书,让他们保证永不夹带鸦片,如果带了,就要任凭处置。
事实上,在当时的时代,林则徐这样的想法很合理,因为英国人就算不卖鸦片,卖其他东西就可以在中国获得利益,不必做鸦片这种东西害人。而且在当时中国经商为下的社会中,英国这样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财政,中国还愿与英国通商,已经非常给面子了。
但是在英国的角度来讲,中国做的并不是这些。
在大航海时代以来,英国开始以经商为国家主收入。他们靠着工业化及海洋贸易来支撑国家,是商业的涨和收让他们发展,但是自从和中国通商,中国把茶叶和丝绸卖到英国,赚很多钱,但是英国卖到中国的布匹却遭到小农经济的抵制,严重滞销。再加上当时美洲等殖民地的独立, 这导致英国无法支付商业的逆差。所以才向中国卖进了鸦片。但是林则徐禁烟却动了英国的利益,很可能使英国再次支付不了逆差。于是英国内阁通过投票同意了武力报复,坚决不签保证书,决定攻打中国。
其实我认为,英国的这个想法是只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可以说道德底线比较低。他们并没有考虑其他国家的人民,而是只为了逆转自己的贸易顺差就卖进鸦片,只为了自己获利,而因为林则徐禁烟而发动战争也是不合理的,禁烟本身就是在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在这里面它本来就不占理由。
而林则徐也非常吃惊,没料到英军会这么不讲理。
英国从印度出发到广州海面,预备来打中国。
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英军,林则徐应该如何应对呢?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和英国打仗,一个是和好。而当时林则徐选择的是打仗,本来跟英国也不熟,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也触及到了中国的利益。
而我认为,林则徐在这里做这个决定也不奇怪。因为这确实触及到了中国的利益,而且他愿意为了中国的利益而打仗,保护自己的国家权利,也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导致后面的结果呢?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第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抵御呢?由于中国长期海禁,几乎没有海军可用。所以林则徐想用地利来守住海岸,而且中国人比较多,不让英国人上陆,没有补给,时间长了,自觉就退走了。
这个策略是否合理呢?事实上是不合理的,因为英军的逻辑和中国本来就不一样。英国为的是实现目的,广州的得失并不重要,因为英国本身就没有想要占领广州。应该利用海上的主动权,用少量的军队对广州围而不打,主力则去北上,威胁朝廷,让朝廷害怕,从而解除禁烟,就可以达到目的。
战争的结果就是面对英军的厉害,中国军队的数量和质量都堪忧。所以很快英军就到了天津大沽口。
那么林则徐的未来在哪儿呢?此时他禁烟没成功,反而惹来了抵抗不过的敌人。当林则徐成功的时候,道光当然很高兴。但是现在道光本来已经很生气 很怕英国军了,又有原来对林则徐不满的大臣说林则徐的坏话,说只要罢免了林则徐,英国军队就会退回去。于是,道光皇帝把他发配新疆。
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中,从当时的角度来考虑,林则徐也没有什么错。因为本身英国的这种行为就是蛮不讲理,而林则徐为了守护中国的利益,当然要打。只是还没有摸清楚英国人到底想要什么,而且,也没有足够的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只是迎战,所以才导致了他后来的命运。
第四部分:此后的大清王朝
而退回国家的视角,英国继续打,中国打败了。开始和谈,在1842年8月29号签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的内容包括停止禁烟(当然这里的停止禁烟是表面上不让英国把鸦片迈进中国,但是暗地里还是自由卖进,因为禁烟是倾国的颜面所在,所以只能这样,不能在条约里提。 )第2点是要赔偿英国军费1200万,赎广州城费600万,再加上商人偷奸耍滑赔了300万,共计2700万。而且要开通港口自由贸易,开放了广州,宁波,上海,福州和厦门。而且割让了香港岛,定好了关税。
那么,何为不平等条约呢?这份条约为什么不平等呢?这份条约象征着大清帝国已经不够强了,可以被列强所压榨。列强可以通过武力获得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不考虑中国人的感受。而且这一举动也使得沿海的人民纷纷争着着附着洋人。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林则徐的问题,来讨论刚开头提出的问题,林则徐做错了吗?其实我认为,林则徐并不是做错了 而是他没有看到很多事情,不够了解现在的世界。首先 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这件事来看,在任何时代,捍卫自身正当的利益都没有错,反而是那些看着中国遭殃却不救的人有错。但是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主要是林则徐有3点没有看清。第一点就是他没有想到用正当的手段会遭到报复,用正当的手段禁烟 却会遭到英国的打击。第2点就是没想到清朝会被小国打的无力还手,这么地大物博的清王朝,却被欧洲的一个小岛国打的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这是林则徐没有想到的。第3点是没有想到现在的世界不讲道理,更重要的是实力。完全不是像中国所说的儒家的思想,不讲道德。
那么回到整个中国的角度,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应该怎么办呢?既然被打的这么惨,我们需要维护自身的利益 也同时要有实力来对抗他们。那么就要学会睁开眼睛看世界,来学习英国的科技。而且也要公平公正的看待英国,只有了解他们的文明规则,用他们的规则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但是想法是好的,真的能实现吗?事实上 真的很难实现,因为在政治和文化的高压下,清国政府非常腐败,所以根本就顾不上来改革,和发展。那我们可以说,虽然顾不上大规模的改革,起码可以造船,造炮啊,可是 干这些技术不行,最重要的是 当时中国人很怕英国人,怕英国人生疑,所以一直没有干。这也导致中英隔阂很深,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但是,这真的是清朝政府一直没有改革的根本原因吗?既然有了一个引导,为什么清朝还可以腐败那么久,直到洋务运动才开始改变,在这之间,基本没有改革和发展呢?
我们可以通过梳理林则徐的一生及同时发生的大事件来看一下其中的根本冲突。首先是林则徐这条线,在皇帝的赏识下,当了与法律有关的官员,开始救世济民(被称为林青天),而同时朝廷出现鸦片问题。后来林则徐虎门销烟,这就牵扯到大英帝国来打,然后朝廷是在战争下为保证权屈辱求和,而大英帝国和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的条约。后面的这两条属于中英冲突,目前是无法解决的。那么在战争过后,清政府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学习,一个是保有原来的权利体系,而如果要改革已有的权利体系,那么一定会触及贵族的利益,而要改革,也就意味着要选有能力的汉人来改革,因为此时的很多满人已经无法担当这样的重任。而这样就会让汉人夺权,而对满人掌权的政府来说,这实在是太不划算了,所以不如放弃学习,保有原来的权利体系。其实这也就牵扯出了另一个已经存在很久的冲突,满汉冲突。所以大清帝国现在面临两个冲突,一个是满汉冲突,导致国内无法改革。另一个是中英冲突,因为英国比清朝强大太多,清朝只能受欺负和害怕。也是能力所无法解决的。这都是两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才导致在战争打败后根本无法改革。
而林则徐就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虽然已经在尽量睁开眼看世界,想要让中国改革,让中国不再因为鸦片而困扰。但是却被搅在两个冲突中无法脱身,无法改变根本的冲突和时代,只能成为了最后被流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