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奇书,问世以来,我们听到过无数对它的热情赞誉、高度评价,但是,我们是否留意过曹雪芹本人对它的评价?他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这部心血之作?
其实早在第一回,作者就假借石头发声,为自己的作品发表了一大篇辩词。细心体会,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他是多么希望这本书一经面世就得到世人的关注,遇到读懂它的知音。但他也深深地忧虑,怕这本书受到各种口诛笔伐,不被认可。因此他在开篇虚拟空空道人表达出质疑,又借石头之口予以辩驳,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以今天的视角,这篇辩词也可看作是自我推介的广告文案。但这广告做得实在,没有一句夸大其词。
他说:我这个故事虽然没有朝代年纪可考,可那些野史书籍都是一个套路,不如我这个新奇别致。再说,现在的人多爱看些有趣的闲文,正儿八经的书谁看呢?而且,很多野史都是胡编乱造,内容恶俗。还有一种专写男女之事的,笔墨污秽,格调低下。
至于那些讲才子佳人的,也千部如出一辙。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貌似风雅,实则淫滥。故事编造痕迹太重,人物虚假,连丫头说话都之乎者也,不合情理。所以一一看去都是自相矛盾,不足为信的。
不如我这书中的几位女子,是我半生以来亲眼见到、听说的。她们的故事,可以给大家消愁破闷。还有几首诗文可供消遣赏玩。
故事当中的悲观离合,兴衰际遇,我都按真实发生的那样记录下来。这个故事在我心中份量很重,我不敢为了取悦人的眼目,就胡编乱造,违背真实。
现在的人都太忙,穷的拼命赚钱,富的贪心不足还在想方设法捞钱。就算一时空闲下来,又要忙着满足自己的淫欲,以及其它自寻烦恼的事情,哪里还有工夫去看正经书?
所以,我也不指望别人都喜欢读我这段故事,说它如何好。我只希望在他们酒足饭饱,躲避清闲的时候,拿起这本书品味一番,免得去做那些让自己折寿的事,也强过追逐虚妄,整天陷于是非、奔忙之中。
以上这段广告词,其实就说了自己的作品的三个优点:一新,二雅,三真。
关于第一点,我之前有专门撰文写过《红楼梦》的构思,十分新颖别致。借一块女娲补天遗落的石头幻形入世的奇思妙想为开端,写下了一个富贵之家的兴衰际遇,悲欢离合,折射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令人拍案称奇。更有宝黛二人的“还泪”之缘,金陵十二钗的预设判词等,构思唯美雅致,立意新奇,使整部作品更添艺术魅力。
关于第二点“雅”,其实是整部作品的艺术特点,但在上文作者所说的那段话中,强调了其它艳情小说的恶俗与淫滥,从而凸显《红楼梦》的迥然不同。《红楼梦》也说男女之事,不仅说男人与女人的性关系,还包含了男人之间同性恋的描述,但表达方式都十分含蓄,点到为止。相比那些作品,《红楼梦》的确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
第三点真实。作者说了,文中的那几位女子,是他“亲睹亲闻”,其实不仅那几位女子,作品中的人与事应该都取自他的亲身经历。正如他在开篇说的那样:
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这个故事,是他过往生活的回忆。里面的人物,都有真实原型。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主人有主人的腔调,下人有下人的口气,各人身份不同,言行也就不同。所以在作者笔下,整部《红楼梦》几百个人物,个个独特鲜活,没有一个是雷同的。
“真实”是《红楼梦》最有艺术魅力的地方,但同时也是最大的缺憾之处。由于整部作品缺失了80回以后的内容,目前的120回,是以高鹗续写的40回补足的。这个“真实”就大打了折扣。
在前80回中,绝大多数人物的结局都没有确定,原稿的散失,使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原作者后续会做怎样的安排,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真实的力量需要依托完整的故事才能彻底地呈现出来,透过完整的故事呈现出来的艺术的真实,才会给人更深的震撼和启迪。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除了以上三点,作者对这部作品还寄予了另一个厚望,对这个厚望他表达得比较含蓄。表面上他说,这本书只是供人消遣,打发时间的闲书。但同时他又满含深意地说,不管穷人富人都在为钱奔忙,如果细品这本书,可以帮助他们看透世事,不再追逐虚妄,苦于奔忙。
正因为作者本人曾经深味荣华富贵的滋味,又亲历繁华破灭的过程,因此对人生有许多深切的况味和感悟。这部旷世奇书,便是作者在这些强烈感受的冲击下一字一句用心血凝成。他多么希望读者能够读懂他在这部作品中发出的心声。
作者对这本书能够起到启迪世人的作用是充满信心的,因此才用一种轻松戏谑的口吻,把它说成是“适趣闲文”。即便有人当真只把它当成一本闲书去看了,作者也深信他们会大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