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我跟大家一样也读过那本哈佛大学性格自修课《当时忍住就好了》。
去年11月份看了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之后,我就一直对林真心的一句台词耿耿于怀:“后悔当初没有对讨厌的人更坏一点。”回顾已经走过了二十来年的人生,在社交环境中,我好像真的“忍”多过“真情流露”。
“领导怎么这样啊!工作计划安排得一点都不合理。”
“亏我以前处处为他着想,他就不能迁就我一次吗!”
“真受不了,我们办公室怎么会有这么奇葩的同事,根本没法沟通。”
“室友都那么爱逛街,感觉自己被孤立了。”
......
以上总总吐槽,不管你曾听过还是自己说过,都让它过去吧。从现在起,再碰见类似的念头或倾诉,你都反问一句:“当时为什么不说?”我能猜到当事人尴尬到接不住话的表情,接着你就可以调皮的再跟上一句,“其实这个答案才是你真正应该解决的问题哦。”
同样是情绪自助手册,有些书告诉我们要学会“忍”,有的书却说“别压抑自己的天性”,我们到底该相信哪本?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得先学会承认和接受。承认我今天心情很低压,接受自己情绪偶有的失控。这便是我手头上这本《亲爱的,你为啥要和坏情绪躲猫猫呢》所要传达的理念。当时为什么不说,我们到底还要躲避内心到什么时候才能适可而止。往往都是因为我们抗拒不好的情绪,心里住着一个“完美小子”鞭策我们永远保持微笑和友善。而事实上,你在别人面前微笑着违背了多少次内心,回到家就得承受更多次的不爽和自我否定。
如果你觉得对方侵犯了你,或是某个环境让你感到不适,那就真诚的说出来吧。不要让身体和内心真实的感受堆积太久,坏情绪也是会厚积薄发的,一旦超越了可控的底线,后果只会更糟。
此外,个人觉得这本书有三大亮点:
一、一份情绪测试题。让我看到,以往我以为的“情绪”真的只是我以为的而已。诸如“当坏事发生时,我会试图找寻积极的一面。”、“愤怒是一种有害情感。”这样的定义,实际上是社会及大众评判的标准和理想,并非真实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多环境多方面的真实案例。不知该夸翻译好呢,还是作者本身也如此富有文采。书中不仅有许多比喻句特别生动,讲案例的方式也非常符合故事动听的标准。这些故事的力量在于,我理解了坏情绪一点都不可怕。哪怕美国总统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它并不会阻碍你的职业选择和身份认同,尽管友好的性格确实能给人的形象加分,但真实更可贵。人无完人,我们都一样。
三、T-R-U-T-H黄金法则。这是一套对付坏情绪来临时的急救方法,也是自救法。围绕着“接受”这一主旨,与内心握手言和。作者认为,情感和生命一样,是周期性的,只要你不采取激烈的手段与之对抗,也不要试图赶走它,到了某个节点它自然会消失。或许,人们常说的“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便是如此吧。
当时别忍就好了,有时候对别人少一事,就是为自己的心灵添了一事。如果觉得有疙瘩,那就和对手痛快的把问题给解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