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见贤思齐,每个人都大概晓得。见贤而省察自己,就很少有人有这意识。而这后一条,比前一条有价值得多!这样你既能宽容他人,又能检讨自己,天地完全不一样。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华杉详解
看见闲德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赶紧对照检查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这是儒家的“学习学”,自修心法,无论看什么,都对照自己看。看书,是切己体察,对照自己看;看别人,也是切己体察,他好的地方,我能不能学,他不好的地方,我有没有,如有,能不能改。
张居正讲解说,人之自修,磨砺之功,尽在自己身上;而观察别人,正可帮助自己。看见有德的闲人,我就想:“善本吾性,事在人为,他有这等贤德,我怎么不能呢?于是勉力奋发,一定要和他一样才罢。看见无德不贤的人,心里就厌恶他。但如果只是厌恶,甚至轻蔑、讥讽、痛骂,那只是又害了自己的德行而已,要自家省察说:“自知甚难,他这么缺德还不如自知,干出这样的事。他这毛病,莫不会我也有吧?”发现有——其实多半都有——马上就改。
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则每个人,无论贤愚,都是你的学习对象,那进步还不快吗?
一般来说,见贤思齐,每个人都大概晓得。见不贤而省察自己,就很少有人有这意识。而这后一条,比前一条有价值得多!这样你既然能宽容他人,又能检讨自己,天地完全不一样。
我们往往都觉得自己缺钱,别人缺德,所以不注意见贤思齐,成天琢磨都是见钱思齐。其实我们自己就是缺德,最缺的就是德,每个人都缺德,缺德比缺钱缺得厉害。
觉得自己缺钱,就小人喻于利,不择手段追求钱;觉得自己缺德,就是君子喻于义,时时刻刻追求德。不要把缺德当骂人话,认识到自己缺德,着急自己怎么这么缺德,进步就快了。
刘澔觉
学习要说有捷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那估计是最快的方式了。他们都是你的学习对象,学习就是切己体察,读书、与人相处,你身边的一切都是你的目标参照物。这样的学习效率内心感悟自然获得。
我不太擅长考试,考试不会按照我的进度去考我,但是自己要有自己的人生考场,不是要你要交出一份分数,而是你要清楚的知道,你在答什么样的题,你能不能让自己满意。
《士兵突击》不抛弃,不放弃,不只是对队友说,也是对自己说的而且许三多从头到尾都在践行这一件事。
多研究自己的德行,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包容他人的不足,多拥抱大海,多拥抱世界,与自然同行走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