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你死。”儿子带着哭腔哽噎着,泪水急促地在眼眶里打滚。我赶紧地把他抱在怀里,轻轻地拍打着他抽泣的身体。我很心酸,但我能说什么呢?总不能欺骗他说,妈妈是不会死的。
孩子六岁了,已经不是第一次说这样的话了。每当触及生命的话题,他总能联想到妈妈的死,总是如此这般情境地表达他对母亲的眷顾和依恋。作为母亲,我必须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了。
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呢?
佛祖释迦在菩提树下思索顿悟,孔子说他的智慧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和思索得来的。思索真能得出答案吗?我发现很多问题我都想不通。胡适说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想想自己要怎么说。对,即使想不出正确的答案,我也想听听自己的声音。当下,我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释这个问题。书上的答案对孩子来说,恐怕太难以理解。
先从我亲身经历入手。记得小时候,当我知道有死亡这回事,我也会联想到亲人死亡后,想像自己要独自面对世界的艰难情形,然后躲在被窝里伤心哭泣。我终究没能像儿子那样,用语言向他人提及。这种痛苦的感觉只能默默地烂死在心底。
细细回想,小时候怕亲人离世,源于一种很自私又很现实的想法:害怕自己失去“帮手”,怕难以生存下去,又怕生存艰难。现在反过来想,如果独立能力强,能照顾自己,有勇气面对困难,会通过学习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那相对来说,亲人离世对他影响会更小一些。目前儿子年龄小,正是能力弱,需要照顾的时候。
又一次,儿子声俱泪下地说:“妈妈,我不想你死!”我得意地拍拍他的肩膀,坚定地说:“不怕!我有办法。”儿子含泪的眼睛扑闪扑闪地看着我。我接着说:“如你知道为什么你害怕妈妈死吗?因为你能力弱还不能照顾自己呀!如果自己的能力强,能照顾自己,有勇气面对困难,会通过学习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妈妈死不死,你都能活得很好!当下的任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起来,自己吃饭,穿衣服,还要多做家务,多干活,你的手脚才会麻利,脑筋才会灵敏......”
我还没说完,儿子向我努了努嘴巴,带着他脸上两条干枯的泪痕,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