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姓刘的男子,淄川人,嚣张跋扈,宛如披着人皮的豺狼虎豹,十分凶恶。后来,他搬到沂水县,恶习依旧,乡邻无一不怕他。
刘家有几亩地,紧挨着邻居苗家的地。苗家的人是出了名的勤劳质朴,在田里种了不少桃树。
这一年桃子初熟时,苗某的儿子爬到树上摘桃子。刘某看见后勃然大怒,大声呵斥将人赶走,口口声声说桃树是他家的,不准别人动。
苗某的儿子边哭边回家,将这件事告诉父亲。
苗某还没来得及细问,就发现刘某以及追到苗家门口大声叫骂,还叫嚣着要以“偷他家桃子”为由,将苗家儿子告到官府。
刘某气势汹汹,任谁劝都不管用,最后骂骂咧咧走了。
刘某拿着状纸进城,途中偶遇同乡李生,李生见他气呼呼,询问之下得知事情经过,笑他说:
“苗某是出了名的老实,与人和善,而你的名声也是众所周知的,怕是你想骗他的桃树吧?”
李生抢过他的状纸一把撕毁,还打算替两家调停,刘某不理会,就是要告官。
不久,苗某来了,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告诉李生,还恳请他帮说合:“只要不打官司,桃树绝不自己独占。”
李生将苗某的意思转述给刘某,刘某仍叫骂不停,苗某全程毫不反驳,只说好话。在李生的极力劝说下,刘某这才不告官,最终定论桃树是刘家的。
几天后,李生忽然听到刘某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叹一番。
第二天,李生在路上远远看见一个衣衫褴褛,拄着拐杖行走的人,很像刘某。
等人走近,他定睛一看,果真是刘某。李生急忙询问,并邀他到家中坐坐。
李生设酒席招待刘某,一番休整后,刘某才回答李生的疑惑。
没想到,刘某的死讯是真的。就在他告官的当天傍晚,晚饭后他刚出门就被两个身穿青衣的衙役带到官府。
刘某询问抓他的原因,青衣人并不回答。刘某是官府的常客,丝毫不觉得害怕,于是他索性不问了。
到了官府,只见堂上坐着一个长相威严的长官,面带怒气,呵斥道:“堂下站着的就是刘某人?“
“你做了那么多坏事,始终不知悔改,如今还强占别人的东西,你这样恶贯满盈的人,就该下油锅。”
官员正要判决,旁边的一个官吏拿着册子对长官说:“经查,此人曾经做过一件好事,可以免死。”
长官复查后,脸色稍微缓和说:“既然如此,那就暂时送他回去吧。”
这下刘某不乐意了,叫嚣道:“一会儿抓我来,一会儿又放我走,哪怕是死也总得让我死个明白吧。”
长官一听,让官吏拿册子给他看,大怒道:“睁大眼睛看清楚,要不是这一条,你早该投生为畜生了。”
刘某听完,不敢多待,急忙退了出去。等他回到家醒过来,才发现他已经死了两天了。
原来,刘某还在淄川衙门当捕头时,有一年灾荒,他看见一对男女在路边哭得凄凉,询问后得知两人成亲仅一年,遇到灾荒,无法生存,因此泣不成声。
不久,刘某在油坊门口又遇到这对夫妻,似乎与油坊掌柜有争执。
刘某上前询问,掌柜说:“这对小夫妻就要饿死了,天天向我讨麻酱度日,今天突然说要把妻子卖给我。”
“我家里已有十几口人要养活,如果价钱便宜倒是可以再买一个,但是他出价未免太高了些。我不打算买了,他们倒好,一直缠着不肯离开。”
男子说道:“我把妻子卖了,就是想两个人都能活下来。但如果卖不到三百文,我逃荒的路费都不够,仍旧是死,那我何必选择这条路呢?我不是漫天要价,您就权当做好事,积阴德吧。”
刘某知道实情后,劝说掌柜不要少于三百文,然而哪怕刘某愿意帮出一半的钱,油坊掌柜也只愿意出一百文。
就在这时,刘某径直从腰包里掏出三百文递给小夫妻,说道:“这个掌柜太小气,油盐不进,我送你俩三百文,夫妻俩不必分开,一同逃荒,不是更好吗?”
小夫妻哭着跪谢刘某,随后互相搀扶着离开。
李生听完刘某所说,打趣道:“没想到你老小子也有如此侠义之举。”
从此,刘某一改往日的恶习,一心向善,乐于助人,七十多岁了,身体还很健朗。
这改编自《聊斋志异》里的一个故事。
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故事里的刘某恶习频频,本该下油锅,投生畜生的下场,竟依靠他曾经的一个善举,而免了一死。
并不是说一念之善就能抹掉他平日里做过的坏事,但是不管为善为恶,人生的桩桩件件,都是记录在册的。
关注@心言笑语 一起听故事,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