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语文老师?
内心觉得我是做不成语文老师的。在语文老师眼中,我的形象大概是这样的:阅读理解永远不及格,写作文永远提炼出自以为高大上其实已经离题的观点,表达能力低到冰点。
这些硬伤,伴我多年从未治愈直至今日。
如果某天我真的误打误撞成了语文老师……
“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这个在当时非常讨厌的规矩必须拾起。在学生时代,尤其是小学,不培养起阅读能力,以后别想培养,不趁早多读点书,以后别想有机会读书。多年后我才发现,阅读,是语文学习根本的根本。怎么说?多读书,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往上提升,有了阅读的根基,写作自然就如鱼得水,离题胡扯的概率会大大降低,紧接着,会发现语言表达也会跟着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别人说话写作引经据典,从哪来?还不是阅读中汲取的。所以,可以放弃一切,语文教学一定不能放弃阅读。
再困难也要挑起中国经典的担子,留住中国文化。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攀登新高度,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兴致大幅提高,孔子学院的修建更是掀起了国际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就连外国友人都把中国经典放在嘴边,作为中国人,又怎能让“之乎者也”失传!连一首唐诗都背不出来,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吗?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不仅要培养好学生阅读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阅读经典文学著作的习惯,培养文化的继承者。高考有一道题考察“文学常识”,这是我的雷区了。从前缺少积累,一下子信息爆炸,在死记硬背下,遗忘率很高。然而这些全都隐藏在古典文学中。因而,经典要从娃娃抓起。
每日一文,养成写作好习惯。写日记这个习惯我从小学一直坚持到现在,好的坏的,开心的不开心的全部往日记本里塞。成长路上,有日记陪着,这个不会说话的伴侣渐渐地成为了我的情感依托。我要说的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还是要多练习。日记可长可短,它可以是对事情的看法与评论,可以是一句心情实录。无须刻意使用华丽的辞藻,重要的是保持写作的热情。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写作,因为他们把写作看成是一项任务,倘若他们把写作转化成自己兴趣,习作就不会是烦恼。我认为写作比阅读更能培养出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在叙述中,我们学着如何用文字释放自己,表达情绪。再者,文字的书写能让一个人真正静下心来辩证思考。
让学生回到大自然,打破固定思维。记得很久以前,语文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大家齐刷刷地提起笔,上交的时候千篇一律的“秋天到了,金黄的叶子纷纷飘落。”很遗憾的是大家所处的地点是——广州!广州的秋天又怎么会看到金黄的叶子纷纷飘落呢?显然,在写作时,很容易产生固定的思维,脱离实际,秋天就一定要有落叶,冬天就必须是白雪皑皑。触碰,是表达真情实感的第一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让学生回归现实生活。
如果我是语文老师,我如何把学生教好,又如何把我上述所说的运用于实践,想必,任重而道远吧!语文课永远是配合度最低的一节课,不管如何调节,相比起那有趣的化学实验还是显得有些许枯燥。所以我的第一步是让学生爱上语文,然后才有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