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前半生栽树,后半生乘凉”吗,怎么倒过来了?各位看官,别急,且听我慢慢分解。
一般来说,比如事业成就、理财聚富等各方面,都是“前半生栽树”,后半生才能有果子吃,要想有美好的生活——成功的事业,宽裕的日子,人年轻时候的积累至关重要。还是那句老话,没有人能够随便成功,成就是从小积累起来的。
我这里倒过来说,主要是着眼于一个人一生的“输入”和“输出”——前半生主要是“输入”,在长辈的荫蔽下,不断学习和吸收前人知识经验,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提高自己的内功;后半生主要是”输出”,努力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贡献,栽下自己的树荫蔽后人。
关于前半生“乘凉”或者“输入”,我觉得大家应该不会有太大异议,学习是必须的,尤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坚持一辈子“输入”都很有必要。这里重点谈谈“输出”。
我认为“输出”就是创造和创作。“创造”比方说创建了一家公司或者一个组织,发明了一台机器,创造了一个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等等。“创作”比如说写了一本书,作了一首曲子,画了一幅画,等等。
按这个概念来说的话,其实很多人前半生也“输出”了,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前半生的“输出”肯定是相对次要的,那时的“输出”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输入”的内容而进行的操练。
后半生就不一样了,一个人要想对人类多一些贡献,“输出”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必须提高其质量、加大其频度。也许有人说,我在工厂上班,每天安装手机零件几千件,难道不也是为人类做贡献吗?那当然是贡献,你的工资就是很好的证明——人类社会不完全是公平的,但通常而言,你的贡献还是有基本相当的价值回报的。当然,这个价值不一定都是金钱,虽然金钱是最常见的形式,工资就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种。但你整天安装手机零件,这是“输出”吗?你有创造或者创作创新吗?没有啊!你做的只是最低端的、重复性的、机器都可以做的、不需要动脑的体力劳动。这种工作人人可以做,对人类的贡献值极低,你基本上没有为后人“栽树”,所以社会给予你的回报也是非常低啊!
从另一方面而言,我觉得人到了后半生“输出”是更有效的“输入”。也就是说,在“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社会大环境中,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学习。但人到中年,琐事缠身,再加上记忆力开始衰退,学习能力,也就说我们这里说的“输入”能力不断下降,怎么办呢?我个人经验,要想把一个东西记牢或者搞清楚,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本来是一团模糊的想法在寻找合适文字表达的过程中会渐渐清晰起来。我想,这可能是为什么科研院所和高校都要求员工必须写文章的原因。(哎,可惜以前对这点理解得不够透彻,否则学术论文可能会写得好一些,至少多一些吧)
这里插入一个例子,可能有些人会不认同,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说出来权当抛砖引玉吧。总觉得几十年前老毛能打败老蒋,夺得天下,老毛的笔杆子绝对帮了大忙。“枪杆子里出政权”不假,“笔杆子出政权”才是软实力。老毛通过调研以及写作,对如何研判形势、如何调兵谴将、如何决策致胜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这一点是行伍出身的老蒋没法比的。你爱老毛也罢不爱他也罢,事实是最有力的雄辩——是他解放了中国,他的思想力写作力,也就是其“输出”能力绝对是一流的。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输出”的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独立思考。真正的创造和创作都是独立思考的产物——你可以多方借鉴、兼收并蓄,但真正的有分量的成果一定是你独立思考的产物。非“新”无以为“创”,非“独”难以为“新”。所以,不要人云亦云,多问问自己,才能更好地“输出”。
最后,再说一点,这里的“后半生”其实是个笼统的概念,有些优秀的人从年少时就开始真正的创新创作了,“输出”其实并不拘于年龄。只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年轻时候的重点还应该是“输入”,只有有了扎实的“输入”,后面的“输出”才能保质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