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来找我。这个朋友此前写了很多年杂志评论,阅读量很惊人,文笔和见识也都不凡,不过还没写过长篇小说。现在他有一个绝妙的小说构思,可一直没办法推进。我问他写了多少?他回答说,他习惯是把所有的情节都想明白,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再落笔。为此,他反复在脑中打磨大纲,先后推翻了许多次。我问他到底写了多少?他说有些细节还没想明白,所以还没动笔。我说你为啥不先能写多少算多少?他回答说,这样做觉得不踏实,一动笔就意味着创作的开始,可故事的前方仍是一片迷雾,究竟是万壑山林还是一片坦途,心里完全没底。他就这么纠结了很久,一个字都没写,因为大纲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不能达到令他满意的完美。
其实这个问题挺普遍的,我认识很多人,有的开了个很大的脑洞,兴奋不已,可不知故事该怎么展开,裹足不前;有的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和文献,越查越觉得准备不够,近文情怯;还有的人,能在脑子里把所有的爽点都想象一遍,激动万分,可一到实现阶段,却发现脑中的画面倒不出来,他们的困惑或许不同,共同点是——都没动笔。
我告诉那位朋友,写小说不是一个精心构筑的工程,可以事先规划好原料和工作量,然后一鼓作气搭完。它更像是一丛野蛮生长的植物,我们可以大概猜测它的形态,甚至划定生长范围,可没办法从一开始就能预见到繁茂枝叶的最终样貌。
这倒不是说,大纲和事先准备没有意义,它们很重要。但是对小说来说,最重要的,是动笔,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不怕你想不明白,只怕你不动笔。再精彩绝艳的构思,也得落实成文字,才有存在的意义。就好像薛定谔那只猫,总归要掀开箱子,方知其死活。
而且创作者比那只可怜的猫幸运,可以随时重来。哪怕写出来的效果惨不忍睹,和你的期望大相径庭,回过头来改就是,有什么好怕的?
要知道,只有真正动笔,故事才会正式踏上征途。远方的天空模模糊糊可以看到一颗孤星,它指示了我们一个大略的方向,可眼前大雾弥漫,前方一片迷茫。我们只能战战兢兢地摸索前行,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许会遭遇猛兽,也许会荆棘密布,甚至可能中途折返。
但这种探索本身,难道不就是创作的乐趣嘛?
写给那位朋友,也写给有同样困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