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学的女儿来我家和我家俩宝一起玩儿。女儿拿我的手机上QQ,我诈唬她说这么小年纪聊什么QQ,肯定尽聊些没用的。女儿乜斜地看了我一眼,误解我在她不注意时偷看她的QQ记录。同学的女儿也帮忙打气地说,阿姨跟我妈一样,我妈明明偷看了我的日记还死不承认。嗯?有这事儿?我搪塞地说:“大人不看小朋友的小秘密,我就不看,大人很忙的,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呢!”。
说真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的主张是让孩子在集体中成长,实行宽松式、说教式的教育,讲通大道理,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孩子多读书,既励志又长知识,让思想逐步成熟,学会在感悟和感恩中成长,引导孩子学习、做事做到认真二字,这样的方式更容易帮助孩子成长。所以,我不必看孩子的QQ。
想想我上学那会儿,家长也没天天盯着学习以外的事不放,也没盯着青春的敏感事儿不放,我们不也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中长大了吗?关键是,成长的航向必须正确。
听着孩子们的不满,让我很自然地想起高三那年,伴随我们成长的小纸条,是文科三班成长和记忆的小纸条。
高三那年,学习的氛围变得异常的紧张,没有刻意地营造,是顺其自然地紧张,有些同学发下狠誓就是往死里学,不信考不上个大学。尤其是班里有几个自称“山里来的山里娃儿”学得更猛,听住校的同学传说,他们几个山里娃儿特别励志,每晚轮流学习,倒班学习,就是下晚自习后,他们宿舍的几个同学定好时间段每人两小时一班,比如一个同学完成10:00到12:00的自学后,就叫起另一个同学去学完成12:00到2:00的自学,自己去休息,到点后这个同学去休息同时叫起下一个同学完成2:00到4:00的自学,依次类推下下一个同学被叫起后去完成4:00到6:00的自学,他们就是这样学的,确保每天比其他同学再多学两小时,因为他们说他们从小在山里上学,英语老师奇缺,底子很薄,英语拉分严重,只能通过其他课程恶补才能拉平分数,考上大学。高三本来就苍白的只剩学习了,学校一切活动与高三无缘,有必要再这样压茬吗?
学习的空气在家长、学校、老师的严管严抓和几个另类勤学者的衬托下变得愈发凝滞,上坡路难走可必须得走,高三难,难也要留下青春的味道,成长的足迹。班主任没完没了地絮叨每一句要紧的不要紧的话都能与学习挂上钩,真是三句话不离老本行。更可憎的是,在老师眼里同学们正常的说话交流都似乎是不学无术的表现,或被误认为是害群之马,每每在班会上提出点名批评。此种情形之下,班级变得没有活力,死气沉沉,唯恐声高遭人谴。也忘了从哪天开始,文科三班开始流行用文字说话,好多同学都喜欢上了用小纸条交流,同学们之间互递小纸条,不羞涩,不做作,用流动的小纸条交流,范围很广,涉及很多层面,突出多方面的学习知识,譬如用英语写的警示名言和谚语,歇后语连缀,有现学现译的英汉互译赏析,有青春的小烦恼解惑,有成语接龙,有互借笔记的借条,有互相对题对答案的纸条,也有填词游戏等等,大家在学习之余,已不惊奇于收到几个小纸条,而是带着义务和兴趣去完成纸条提出的问题,给出或明或暗的答案或启示,通过同学薪火式传递,可以从前传到后,全班同学都做到了良好的互动,将文科班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崇拜体现到了极致,五花八门,各种学科,各种味道的小纸条陪文科三班同学度过了最紧张的高三时光,曾记得那时,好多同学桌子右上角有一个空纸盒用来装各类纸条,不得不承认语言是苍白的,有时候话说了就忘了,反倒是纸条上的文字却是同学们舍不得丢弃的珍宝,虽然都是没什么特别的作业纸,但留下的是不同的笔迹,和一个个特别而鲜活的个体。老师一直都不知道我们班藏着如此大的秘密,只说文科班的学生变了,变得深沉了。直到有一天老师不小心打翻了一个同学桌上的纸条盒,这才恍然大悟,才发现盒子的玄机所在。老师有几分羡慕地拾起一张张小纸条装进盒子,无意间看清的纸条着实感动了老师,我看到老师的眼中分明有亮亮的东西在闪烁。
青春的小纸条为我们排忧、解惑、指点迷津、舒缓疲劳、开动脑筋、传情达意,让高三的文科三班不落窠臼,树立起良好的学风。因为没有偏离勤学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并没有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颓废和失望,而是在互动交流、关心鼓励、良性竞争的氛围里带着自信成长。
许多年过去,当我们回忆起高三文科三班的小纸条,依然会在心里偷偷地笑。既青涩又励志的小纸条让我们的青春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