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俗到自己都不好意思正眼去看。然而,这正是本书开篇最关键的论点:消除偏见,树立健康正确的金钱观。在古代,经商的确长期不被认为是什么高尚的职业,商人自古冠有“重利轻离别”的标签。这种观点长期保留在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但个人觉得,这种稍显“仇富”的心态并不能说明清高,而是自身无法客观看待和使用金钱。有能力拥有,同时有能力支配,和避免拥有是两回事。金钱并不导向绝对的罪恶,财务上的宽裕,除了可以帮助在早期建立一个人的心智上的安全感(成熟的心智,不再被外物所左右),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提供人生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的途径。
写下前面这段话,也是在劝勉自己:贫穷不可耻,因为人的出生于成长环境不由自己决定;追求财富自由也不意味着思想的狭隘或者文化的粗鄙,这仅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手段和方式,而无关道德。
建立正确的金钱观,把它写下来,牢记在心里,是遇到迷茫和选择时指引的原则和方向。从这里也引出,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几个关键点:
1. 确立终极的目的,或者说价值观。
记得刚学开车的时候,教练说过最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是:只有看向远方,不盯着眼前,才能保持驾车的平稳和方向。我想同样,要先想明白财务自由以后自己接下来会做什么。它只是一个节点,并不是人生的终点。确定意义,才能将这件事情坚持下去。好多年前有朋友这样问过我,我想了想并且非常确信:我会保持现在生活的原样不变,工作上每天继续做个开心的程序员和讲师。虽不奢华,但却很喜欢现在这样的生活节奏。所以,财务自由于自己,就是list其中一项人生需要完成的任务。
对于赚钱这件事,每个人的想法会不一样,无关好坏。但这会是一件长期的,艰苦卓绝的任务,所以需要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持续的行动。
2. 量化,形象化,直观化。用场景打造认知地图。
接下来一步就是指定具体的目标和计划。目标一定要非常具体,具体到准确的数字。记得书中的建议是自己要认真计算所有可能的开销:生活的支出,风险的应对,要甚至详细具体到消费的场景,消费的习惯。越形象具体,越能帮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距离财务自由的目标有多远,自己还应该付出多大的努力。人对于未来尚未可见的困难会过于盲目的乐观。
3. 从底层保障,到长期安全,最后到终期自由。
这一条是从前一条引申下来,并且更加详细的理财计划。保障是指,自己必须备有基本生活的保障金,并且能够对抗通胀,最好按半年到一年期间的开销水平来计算。这部分用于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最差的情况。这一部分是无论如何不能在日常情况下动用的。
在此基础上, 下一个层级就是财务安全。即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未来十到十五年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开销。书中同样也有清单,列举了实际中需要考虑所有的日常开销。前两个层级的本质,其实就是想要达到收支平衡,对于自己的花钱状况要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知。知道自己啃根花多少,才会明白自己至少需要赚多少。
而为了达到最高层级的自由,作者给了几个关键策略:
4. 重申储蓄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另一本书《巴比伦最富有的人》也被反复强调。
有一段时间很流行这样一种论调:“钱是挣出来而不是攒出来的”。自己也一度很信服这种说法,认为开源的重要性远大于节流。 但这本书让我看这其实是一个误区。首先积累和增加必须要有一个启动的初始值。而且,初始的本金量越大,增值越大越快,不管增长率的大小。本金和增长率,前者更容易掌控,而后者需要更多的经验技巧还有运气。
更何况,人对财富的拥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绝对数量的上升,消费的观念也会跟着升级。“一个人越有钱,花钱的地方反而会越多”。所以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要让自己的财务有保障和安全,财富的积累要始终大于支出。
储蓄,不是简单的理解成“把钱存在银行里,然后不管它”。要记住那是自己的所有物,必须有绝对的权利和自由去支配它。储蓄应该是一种更概括性的财富积累,它是一种对金钱的态度和使用方式。
5. 如何进一步做到积累大于支出。
这里就是探索所有可能增加收入的方法了。通过提高自己的市场价值,通过投资和复利等等。
这一步中的关键点是:分清资产和负债; 增加收入;重视长期的复利效应。而具体的投资策略,在之前的几本书里有更详细的法则。
自己越来越喜欢并习惯于这样听完再认真总结复习,并且“六经注我”的结合其他的书来纵横归纳知识点,让它们早日真正融于自己的认知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