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字,是人们相互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新疆历史上有过30多个古代民族,因而也先后产生或使用过30多种语言和20多种文字。创制这些文字的源头多种多样,主要吸收了来自古印度、古波斯、古汉语和古阿拉伯的文字与字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来源于“印度婆罗迷文”的焉耆-龟兹文、于阗文、吐蕃文、八思巴文;二是来源于“波斯阿拉美字母”的佉卢文、突厥文、粟特文(回鹘文、回鹘蒙古文、托忒文、满文、锡伯文受粟特文影响);三是来源于汉文的汉字、契丹文;四是来源于“阿拉伯字母”的哈卡尼亚文、察合台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等。
显然,新疆古代语言与文字的种量并不完全吻合。这是由于一些曾经被广泛使用过的语言并没有与之相应的文字。这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北方和天山北部游牧民族当中。与古代南疆绿洲农耕民族不同,古代北疆的游牧民族受逐水草而徙的游牧生活方式影响,其语言兴盛、文字的创制和留存缺乏必要的条件。例如,一度在西域居统治地位的匈奴就没有文字,其他如强族鲜卑、哒、柔然等,也皆无文字,只在与中原的交往中使用过汉字。这种情况至少在距今1500年以后,随着民族和语言的不断融合演变才发生了变化。
在上述的语言文字中,有很多是随着民族和宗教的兴起而形成的,相应地也随着民族的融合演变和宗教信仰的改变而消亡。例如,犍陀罗文、佉卢文、吐火罗文、焉耆-龟兹文、塞语于阗文、粟特语文、突厥语文、突厥语回鹘文、吐蕃语文、契丹语文、满语文、哈卡尼亚文、察合台文、回鹘式蒙文、八思巴文、托忒文等,均是由民族、部落、国家的兴衰影响而渐渐消失;而梵文、摩尼文等宗教语言文字则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又因伊斯兰教传入的阿拉伯字母而最终被取代。
古代主要使用的语言和文字
新疆古代最早使用的当地文字有:犍陀罗语-佉卢文,起源于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公元2世纪后半叶传入于阗,后来成为通行于鄯善、于阗和龟兹等古代王国的官方文字,大约在5世纪以后,佉卢文在西域消亡而成为“死文字”
于阗语是5—10世纪,和田地区古代民族使用的语言,其文字来源于印度婆罗迷字母。由于操这种语言的民族是塞种人,又被称为于阗塞语。1006年,于阗王国在与喀喇汗王朝的战争中覆灭,伊斯兰教取代佛教,从此回鹘语逐渐取代了于阗语,于阗语文字也由此成为“死文字”。
粟特文是善于经商的粟特族人的语言,公元前6世纪就开始在中亚流行,是丝绸之路上通用的通商语言,对突厥文、回鹘文,甚至蒙文、藏文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维吾尔人曾经使用过的回鹘文就是在粟特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大约在13世纪蒙古人进入中亚后,粟特文被废弃。
吐蕃语-吐蕃文,又称古藏文。7世纪中叶,吐蕃人开始进入西域,8世纪末9世纪初(唐末)的半个多世纪里,成为塔里木盆地南部诸国的官方语文。
突厥语-突厥文,6—7世纪西突厥统治西域时,突厥语开始流行,而突厥文大约行用于7世纪末至11世纪。当时,突厥汗国、回纥汗国、髙昌回鹘汗国,以及语言与突厥语相近的黠戛斯都曾使用过这种文字。
回鹘语-回鹘文,又称畏兀儿文,是8—15世纪(唐代至明代)古代维吾尔人的文字,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其来源于粟特文。14—15世纪,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阿拉伯字母拼写的察合台文逐渐取代回鹘文,成为当地通行的文字。
契丹语-契丹文,是在西辽王朝统治西域时期(1124—1218)的官方语言文字之一(另一种为汉语)。契丹文分契丹大字和小字,大字参照汉文字,小字为拼音文字,于13世纪蒙古灭西辽时消亡。
汉文,为西域发现最早的文字,也是唯一长存于西域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文字。近代新疆曾出土过汉朝时幼儿习字的文物,可以算作“最早的双语教育”。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汉语言文字开始在西域传播,自此通行西域2000多年。其间,汉语文一直与历史同期的佉卢文、吐蕃文、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等主要语言并用,如公元2世纪时,古于阗国的钱币“汉佉二体钱”,就印有两种文字,而出土的官文、佛经中,均可见到“双语合璧”的现象。
现在主要使用5种语言文字
当前的新疆仍旧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地区。目前,在新疆2200多万人口中,约1200万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占总人口的54%以上。13个世居民族当中,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等少数民族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等族有语言;回族和满族使用汉语言文字。目前,维吾尔、汉语言文字是全疆通用语言文字。
普通中小学采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等7种语言进行教学,大中专院校使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4种语言文字授课,并且开设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专业。自治区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均采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播音,并经常播放译制为各少数民族语言的优秀影视文化作品,此外,各自治州、县都有相应语言文字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新疆报纸总数的42%,期刊占总数的54%,出版物占总数的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