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多读书读好书,却总觉时间不够用?打开一本书总是读得慢,十天半月还读不完一本?其实这些问题轻松几招就可以解决
去年自己买了50本书,到年底读完的为36本,还有几本在读当中,有几本就还没有开始翻。于是2016年的目标就是读完50本。前几天梳理,发现从2月以来到3月15日,45天居然已读完18本,还有五、六本在交替阅读中,算下来平均两三天就看完了一本。其实自己的作息并没有变,而阅读速度大大提升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阅读内容,缩减碎片信息浏览时间
这个时代真是一个屏读的时代,想想我们每天花在屏幕上的时间有多少?象我,以前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大部分都放在了那小小的手机屏上,公众号、朋友圈、微博路上都得转一圈,中午也会忍不住再上去转悠一会,更别提上班时不时看看群信息,忍不住点开朋友们的评论.....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对我们究竟有多大意义呢?能增长我们见识、开阔我们的眼界?还是让我们深入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可能更多的是做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是借由转发别人的文章渲泄一下自己对生活的不满。而且感觉碎片化信息看多了,就很难沉下心来读长篇文章,稍读一会,就心烦意乱。
意识到这点后,我对自己的阅读内容进行了调整,删除了很多公众号,只保留部分觉得确有价值的;碎片化信息的阅读时间调整到睡觉前,而把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拿来阅读书籍,仅这一项调整,就整整多了两小时的阅读时间。而且慢慢习惯阅读长篇后,阅读速度也大大提升,没有此前的浮燥了。
2、丰富阅读工具,满足不同场合
此前我一直习惯于读纸质书,喜欢触摸纸张,一页页翻过去的成就感;喜欢读着读着突然对前面的内容有所感触,再翻过去回味的愉悦。家里有个kindle,单位抽奖中的,放了一年多,从没想过使用,甚至还为自己一直坚持读纸质书而自得。
只是因为今年1月参加了一个讲座,很多参考书籍大陆没有纸质的出售,不得已只能看电子版。手机屏幕小,就把kindle翻了出来。一用,发现它真是好,尤其是在地铁上人挤人的情况下,用它阅读毫无压力感。而且能即时显示阅读进度,翻阅起来特有成就感。而且很多书籍还可以看到别人的标注,对于自己也会有颇多提示。
后来,又陆续开始使用喜马拉雅等阅听工具,发现用它来读一些心理类的书籍特别适合,可以很容易进入到作者的场景和氛围中,从而激起对自己的思考。不同的阅读工具,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场合,适用于不同类别的书籍,接受它、拥抱它,会发现它能够给阅读带来很多的便利。
3、整合阅读时间,充盈阅读空间
以前固定的阅读时间,一般是早晚上洗手间半小时;缩短碎片信息的浏览时间后,则多了上下班路上的两小时;丰富阅读工具后,则把早洗漱、化妆卸妆、洗衣服的时间用来听书,这样至少又多了半个小时。而周末收拾房间、整理衣柜、做饭的同时也都可听书。
手机里随时储备着几本电子书,kindle也随身带着,等车时、等人时,不再象以前那样就翻朋友圈来打发时间,而是拿出来阅读,这样即使让人烦燥的等待,也变成了享受阅读的轻松时刻。
4、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自己以前阅读总有个坏习惯,总想把看过的书的每一章内容都要记住,总是忍不住往回翻。但后来发现,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有的书只是作者分享自己的某个理念,把他的核心观念念会即可,更重要于应用于自己生活,而不必照搬他的每个操作细节;或有的书大部分内容可能是泛泛而谈,只要某一点让你有所触动就好,不必非得从中找出什么微言大义。
这样一来,我开始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阅读方法。比如选购一本书前,通常会看一下相关的书评,看看其他读者的主要评价,拿到书后,看一下书的目录,确定这书于自己是需要精读还是速读或是选读。
阅读时,碰到重点段落就用彩色荧光笔标出来,留待二次阅读时重点消化;有的特别有感触或参考价值的就摘录下来;也在慢慢习惯看完书后用思维导读把书籍的核心内容整理出来,让一本书的精华浓缩在一张纸上。
以上只是自己一个月来的经验,只要用心,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更适于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