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这个短暂又让后世世代口口相传争论不休同时又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路英雄豪杰并起,潮起潮落。
乱世出英雄,在这个动荡的朝代,各路有志之士都在寻觅可以效劳的明主以实现理想抱负。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在曹操帐下的一谋臣—荀彧。
我想,荀彧临死时一定非常痛苦。
当一个人的信念坍塌别无选择时,唯有一死方能解脱。荀彧之一生,便是如此。
荀彧原来是袁绍旗下谋士,后见袁绍胸无点墨,刚愎自用且不会用人,后离开袁绍转投曹操,曹操当时说“吾之子房”。可见荀彧之于曹操的重要性,将他作为首要谋臣。
荀彧一生为曹操历经汗马功劳。
击败董卓迎奉天子到许县为曹操提出三大纲领;
官渡之战之前为曹操分忧他必胜的要点和袁绍必败的因素;
从兖州破郭贡和张邈;
南征刘表……
后在寿城一病不起,享年50岁。
荀彧之死一直为后世所遗憾惋惜和猜测,总结下来有三个说法:
1.忧郁而死
2.服毒自杀
3.曹操逼迫其杀伏皇后因违逆命令而自杀
其中,易中天先生认为最不可能的就是第三个。
当时伏皇后之死是“衣带诏”事件的一个政治牺牲品,易中天先生说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这个事件是对曹操的一个大阴谋,所以后面草草结束时需要一个替代品杀一儆百。他认为不可能跟荀彧有关。
因为荀彧此人品质高洁,道德高尚,刚正不阿。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他之后的惨死。
事件起因是曹操晚年野心膨胀,董昭找到荀彧想要他来领衔上表皇帝封曹操为魏王。荀彧委婉表示“不宜如此”,明显表示不支持这件事。
要知道荀彧一直秉承着匡扶汉室的政治理想,早年也是因为此才投奔曹操,觉得他们都有振兴王朝的共同目标。
确实,在曹操早年也的确是这样想的,但随着他功劳日益增大,野心也随之增大。
这个时候他们的政治理想相悖,结局注定悲哀。
这样一个人才,让我想到了诸葛亮,三国上两个同样杰出的人士,道德上如此相似,都有着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
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是如此,后来刘备疏远他,就是政治上的立场和他发生改变。但他的结局比荀彧好得多。至少还有“白帝城托孤”造就了后面的丰功伟绩,后世歌功颂德。
不管荀彧之死真正原因为何,不得不敬佩的是其人的崇高思想,“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就可以用在他身上,先不说他想匡扶的汉室在那时本就名存实亡,就他个人道德而言,无论外界变迁如何,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坚守道德防线,坚定不移政治路线,这种态度不得不为之动容。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各路诸侯划分封地占为己有,一时多少豪杰都付笑谈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三国期间,人才辈出,一朝成败论英雄,转眼间,樯橹间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