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位廷议发生后的十天内,拓跋弘发了两个命令,一个是发布了父亲对太子的册命书,书中要求太子一定要拿出男人的气魄,克光祖宗之业。
二是退位诏书,这个诏书估计是高允撰写,被太后审查发布的,里面写拓跋弘退位的理由就是,皇帝因为敬奉神佛肯定会耽误时间,但是天下大事不能耽误一月一天,所以要儿子即位,自己好修身养性。
在最后一次以皇帝名义主持的朝会上,三公九卿、宫内王侯都有位列,所不同的是,太后出席了这次朝会。
在朝会上,太后首先一语定邦,“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弘已经决意潜心颐养,今日良辰,则请各位效忠太子登基”,说完,回头再问了拓跋弘的意见,“至尊以为如何?”
拓跋弘淡定说到,“群臣在此,对我儿期盼尽可说出,如无异议,朕即刻迁出太华殿。”
太后说,那便先定君臣之礼,再定议事之规,良辰转瞬即无,所以仪式先行开始,皇帝以为如何?
李訢出列说,臣以为,现天地变色已是铁然,但臣认为,以前本无壮年皇帝退位一说,所以先应定现任皇帝名分。
太后说,既如此,那群臣有何建议。
中书侍郎高闾出列说,臣以为至尊退位有理,但太子年少,也需要辅助,所以臣以为天子可以作为太上皇,为太子登基提供切实建议。
太后眼睛一抬,说,高侍郎有这建议也是不错,那皇帝就转为太上皇吧。
万安国出列,人云,汉高祖之父,不预政治,号曰皇,不曰帝。自古太上皇者皆澹泊无为,不理前科,但是皇上现只是潜龙在渊,志在修炼,更兼皇子幼冲需历练,所以当今主上宜为摄政,不宜空其虚位。
太后看着台阶下议论纷纷的朝臣,又回头看了双目无光的拓跋弘,心中忖度,如此情状,量他今后也将酿不成大事。便说,尚书,那依古制,该如何决议?
这时,拓跋子推抢先一步上前说,臣不才,斗胆认为,皇子幼冲,虽在其位,但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太上皇帝,虽然有太上之虚,但也有听闻天下大事,制定诏令之实。
李訢等一般群臣听后,顿时觉着事情可以,纷纷出列赞同。
高闾代表了尚书省发言说,小臣进言,以为,太上皇帝之谓,也可为折中之法,况且三代之治,不外假访贤任能,当今天子得神佛之真谛,有益于天下之处,可听之任之;愚以为太后之阅历,也纵横当朝,况且天子弃绝世俗事务,所以皇子亲近太后甚于皇上,所以太后宜可坐镇当朝,为我朝大小事务咨询之首要。
平日里受太后钱帛者,也认为此事合理合规,文武汉臣也附同此议。
文明太后见状便说,如此也罢。接下来便着高闾上呈尚书台已经写好的《至德颂》,表彰千秋禅让之德。
如此计议之后,名义上是拓跋宏登基理朝,太皇太后俨然将会监督教导拓跋宏治理天下,而太上皇帝在名义上更为方便为拓跋宏提供治国帮助,号令三军六部。
当天,八座大臣为拓跋宏举行了黑毡登基仪式,拓跋宏顺利登基为大魏帝国的皇帝,改元延兴。
太上皇帝则徙御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大事咸以闻,尤其军机大事。
拓跋弘也以十八岁的年龄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