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 要 克 服 参 与 者 消 极 接 受 评 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 唯唯诺 诺 , 防止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 。又要 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 ,唯我独尊 。自信而不封 闭 , 虚心而不盲从 。”
观课议课有两种最主要的研究范式:一是从现场到问题的案例研究(具有教研的性质),二是从问题到现场的行动研究(具有科研的特点)。昨日诗说了观课议课的案例研究流程,今日诗说行动研究的要诀: 观课议课行动研究要诀:
未必细谋议案例,
行动研究异其趣:
先定疑难需研究,
再寻新法解问题。
观时聚焦新法效,
议课深究屠龙技。
有效新法成常规,
教改路上不停息。
全国教师培训机构发展联盟秘书长李小平先生在我关于观课议课的一篇文章后留言:“如果有一套观课议课的语言体系约束,我们自己的思维也将得到改造!”我完全赞同!
语言结构、话语框架本身具有约束力,会对思维和行为形成规约,也会对效果和结果产生形塑。正因为如此,观课议课在澄清与梳理自己的立场、价值观念、理想愿景、相关理论等等的同时,一直在寻找建构基于相关理念的路径、流程和模型,讲述观课议课的寓言、故事、样例,开发简明适应的量表与工具。我们知道,这是观课议课理念落地、推广的基础和前提。
在这诸多实践工具中,“观课议课记录表”无疑最为核心和关键。对其的研究、修改已经有过多次反复。这里提供最新的版本并进一步说明
一、理念及内容填写说明
(一)本表适用。进教室观察课,从目的上我分成以下几类:一是调查研究的调研课,二是比赛分等的评定课,三是反复锤炼的打磨课,四是研究改善教学的观议课。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目的需要的不同的工具和量表,本表主要适用于研究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观议课,可用于打磨课,不适用于评定课和调研课。
(二)核心理念。(1)尊重教师,成就教师。本记录表不是用预定的自己的教学标准去框定教师、限定教师和评价教师,而是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通过观课议课帮助教师,成全教师。也就是不带预定标准,而是课堂上老师想研究什么,我们就观察什么,课堂上他们做过什么,我们就讨论什么。通过观课议课,让他们把想做的事情做得很好、做得更成功;帮他们研究和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因此,本观察表不设诸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关注内容的具体框架。(2)集中焦点,深入研究。一节课不期望解决所有的问题,本记录表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集中一到几个焦点,深入思考,深入对话,通过研究有所发现,有所改变。(3)平等对话,相互学习。作为观课议课的记录表,本记录表特别设置听取授课者对相关问题的说明,以促进深入理解和对话,追求参与者作为学习者的平等定位,以及有所成长的过程;同时设置“议课的建构”追求、表达观课议课的实际效果。
(三)各栏目说明:
1.“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说明。这使观课议课定位于讨论课堂上发生过的故事和现象。观课议课要基于现象,基于事实,面向现象,面向现象。基于现象而不是基于标准的观察和讨论体现对教师专业劳动的尊重,也使彼此之间的交流讨论心平气和,同时也避免相应的对话交流因为“空对空”而流于形式(这使观课议课追求实证研究的品性)。有讨论价值的现象可大可小,可以是教学整体结构、教学的思路与逻辑,也可以是学生的一次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作品……
2.“蕴含的教育启示、教育问题或教育疑难”说明。观课议课讨论的现象要有意义、有价值,这种意义表现为现象中蕴含了有讨论价值的教育启示、教育问题或教育疑难,也就是要回答“你为什么要说出这些现象来讨论”,里面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有什么启示值得总结?有什么疑难需要讨论?提出具有典型的、有价值的、参与教师感兴趣的课堂现象来讨论,观课者需要不断修炼一双能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教育现象的“慧眼”,善于进行课堂观察的教师首先表现为修炼出了这样的“慧眼”。
3.“对相关启示、问题、疑难的见解和创造”说明。“人因思而变”,观课者对有研究价值的教学现象要先行进行研究,具体表现为要发挥教学洞察力理解教学,同时发挥教学想象力创造教学。先行思考为参与对话做好准备,为参与对话创造条件;没有先行的思考,没有自己先行思考的东西在对话中就会处于“失语”状态,就可能失去存在感。其中的“见解”可以说对相关现象的认识、是对相关问题和现象的理性思考,是对实践原则、实践策略的提炼与抽象;而“创造”则是“假如我来教”,是思考和提供较为具体的实践方案与方法。
4.“授课教师的认识和见解”说明。“观课议课记录表”要记录对话。“看而不说,道义何在”,观察后不进行分享交流有点不讲道义;在观课者自己表达相关认识、见解之前之前一定要先听取授课教师的依据、意愿和自我反思,这是走向平等、走向理解、走向相互学习的前提条件。“毋意,毋固,毋必,毋我。”观课议课记录表强调听取授课教师见解的必要性,强调了对话讨论的议课特征。
5.“议课的建构”说明。议课是一种互动,但议课要避免无建构的互动,致力围绕“有价值的现象”进行“有建构的互动与对话”,这是提升议课质量的关键。要把相关建构落实在纸上,实现从教研经历中获得相关教学经验。相关建构表现为可以落实到实践行动的策略、方法上,以及落实到观念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调整上。要力争从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形成新的教学常规,推动教学实践的真实变革。
6.“引发的其他思考,其他需研究的问题”说明。观课议课不是写句号,而是写成逗号,省略号。在彼此对话基础上,可以引发新的思考、新的问题,此栏可以填写这样的思考和问题,同时也可在此栏填写下一次观课议课的思考和要点,为下一次的观课议课行动研究做好准备。
二、使用流程说明
(一)填写内容的形成:(1)1.2.3栏由观课教师在观课后,用30-40分钟选择、思考和填写。(2)4栏是对授课教师参与议课交流和表达的记录。(3)5栏是回顾、反思议课过程后再行填写(观课议课的主持人承担着提供该栏填写内容的主要责任)。
(二)用量表规划议课流程:
1.观课教师用白描的方式描述有讨论价值的课堂故事与现象。这里注意又两种选择:(1)如果认为效果理想,可以描述结果(用1.1);(2)如果效果不理想,暂时不描述效果,以避免授课教师理解成利用现象兴师问罪(用1.2)。
2.白描现象和故事后,以问号的句式提出讨论的问题(用2.1)。问题要依据课堂的现象,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实践价值,使研究更有意义,更值得研究。问题提出以后,可以用“我对这个处理得不好”、“我很想讨论和研究这个问题”等话语表达对问题的关切,以避免授课教师成为问题的承受者和针对对象(用2.2)。很多时候,议课过程中会发现越来越有价值的问题(主持人也要不断澄清和提炼研究问题),所以,对研究的问题可能不断调整。但无论如何,观课议课需要针对问题,提炼不出问题前面的现象陈述也就失去了意义。
3.授课教师诚恳回应(用4.1和4.2),4.1是预先的思考,4.2是对授课教师所提课堂现象的看法。然后询问提问的观课教师(用4.3、4.4和4.5)。这种反问的意义在于:(1)表达授课教师学习的愿望;(2)让授课教师的经验走向开放;(3)呼唤他人参与,让对方意见出场;(4)促使所有参与者成为建设者。这一环无论如何不能少,如果授课教师忘了,主持人要代为询问。
4.观课议课教师针对授课教师的询问回应,根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用3.1描述自己看到的学习效果;用3.2说明自己对相关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这主要是认识性的;用3.3说明对自己的启示,对自己带来的帮助;用3.4表达自己的教学选择和设想)。
授课教师和上课教师的互动应该而且最好是多轮的,已促进对现象的深刻理解,促成对彼此经验的唤醒、碰撞和改造,加深对彼此的理解:(1)理解彼此的动机、处境、选择,理解彼此的经验;(2)理解教的行为对学生学习的意义,理解教学之间存在的可能关系;(3)理解当下处境中的教学可能选择,研究教学的可能创造。
5.基于3.4的互动,基于其他参与者的经验贡献与分享,主持人引导小结提升(用5.1提炼实践策略,找到新的路径、方法;用5.2触动经验,形成经验反思和改进;用5.3检讨思维,反省立场,建构新的实践哲学;用5.4检视是否可以在研究中形成和发现新的实践理论),每次观课议课都要或多或少地小结出这样一些东西来,这才有观课议课的质量和效益,这才能使每次的对话不是流于形式。
再次强调的是,要让观课议课变成研究,就一定要注意研究的慢,要注意研究的聚焦。每次都要讨论有价值、有意义的现象,进行有建构、有改变的对话与交流。
一定意义上,少量的、有情怀的,几杯清茶,晤谈一室之内,彼此推心置腹,不紧不慢,才更容易达成上述观课议课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