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醒来,我下意识地打开手机,先看了一些关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解读。在听书的过程中,我对“共生”这个概念有了新的思考。
在《看不见的陪伴》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这些微生物与我们的习惯养成和行为思考密切相关。比如,从出生时的无菌状态,到逐渐与各种微生物共存,形成新的自我。我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身体内的微生物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然,这些影响大多是我们看不见的。
自从人类发现微生物的那一刻起,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窗口。通过观察这些看不见的微生物,我们开始了解身体的运行和生长状况。比如肠道内的菌群结构,如果没有这些微生物,我们很难演化出如此复杂的身体结构。其实,这一切的基础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这些认知也与我们的做事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密切相关。比如,如何成为高效能人士,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都与我们每天的思考和行为息息相关。早晨时间如何利用,每一天的安排,都是高效管理者会思考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逐一拆解,并在拆解中养成做事的习惯,我们也可以像高效能人士那样做事。
当我们养成高效能的做事方法和思考方式后,也可以成为高效能人士。比如,勤奋——每天坚持做重要的事情;学习和运动时,像运动员一样关注每一个动作;写作时,像专业作家一样思考内容;遇到技术难题时,像专业技术人员一样拆解和分析问题。这些都是高效能人士具备的基本素质。
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处于“屏幕前静止”的状态。这种频繁的停滞,往往是因为没有真正去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之所以没有面对,更多是受到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对待职业的态度,以及做事方法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做事和处世方式。
其实,即使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也可以用专业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存在时,就到了需要寻找答案的时候。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为什么还会被一些不好的习惯困扰?当对立的思想在心里埋下种子时,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现实生活中,那些掌握了和谐共生方式的人,更容易与身边的人和事融为一体。当一个人能够与身边的人和事融为一体时,更容易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在做事的过程中,也会减少外在的阻力和障碍。
比如,面对负面评论,我们可以选择屏蔽或忽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喜欢的事情上。勤奋耕耘终会有收获。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在唱高调,但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被困难困住,往往是因为缺乏挑战意识,无法在挑战中找到乐趣,反而更多感受到痛苦和挫折。
这种痛苦带来的畏惧心理,让我们在思想上远离挑战,把能力限制在可见范围内,难以实现自我突破。其实,我们常常是在突破自我的过程中变得更强大。当然,这种强大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难以企及的目标。
就像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的,突破某种境界,往往需要高人的点拨和个人的努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通过努力调整思维,在突破中实现更高层次的成长。当我们能够去做那些原本觉得困难的事情,再回头看,会发现所谓的困难,其实只是我们给自己的思想设限,比如“我不行”、“我本来就是这样”或者“环境决定了我现在的样子”。
现在,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屈服于环境的限制?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面对环境时的状态?警句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启发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比如,我们可以调整对好与不好的状态的处理方式。遇到障碍时,先接纳那个不够完美的自己,然后通过正确的方法逐步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进而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一些励志影视剧中,主角一开始往往处于很不好的状态。当他们人生开悟时,改变了与周围环境的处事方式以及对人和事的理解。这些改变在剧情中是可见的,而现实中的改变则需要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磨炼,在不断迭代中提升,最终达到更高的境界。
某种程度上,当一个人有了改变的意识,就是开悟的时刻。当然,为了避免三分钟热度,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改变原有的习惯,培养高效能的习惯,比如建立做事的原则。一个有原则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在原则的支撑下坚持得更久,很多改变也是在长期坚持中逐渐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