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的叹息

                岁月深处的叹息                  ——读简友船长《土窑往事》有感

船长其人,系文学网站简书之友,但与其并无交集,偶阅其文,亦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非文不引人,乃心境浮躁耳。但约略觉得,其文思想深刻,意境悠远,文字耐品。

某日,读其散文《土窑往事》,心有所感,遂成以下文章。

恍若深长的幕布被款款掀开,又仿佛相机里长镜头的缓缓推移,抬眼而望,勾勾云由肥渐瘦渐成琴弦。作者对云朵的变化是这样描述的:“天上一片勾勾云,云朵漫过来,由肥而瘦,最后成了无音的丝弦”。“勾勾云”是一个非常新奇而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被鱼破开的水流荡漾前行,带着尾巴,带着速度,带着力量,也代表着时光的飞逝。果如作者所说,“像被稀释的岁月”。岁月是时间,时间如何能被稀释呢?因为作者书写的是回忆,回忆是深留于心的,是经过过滤的。相比真实的过往,留下的都是有价值的,是“稀释”过的。

承上所言,“时光的长风吹过村庄,物事变换只在一瞬间”,把时光暗喻为风,不仅让时光有了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还增添了动感和速度,故而,村庄的物事变换也显得迅疾而不可捉摸。此处作者着重提到各种树木的变化之快,相比于树木,村头的窑火最是长久,一直不曾停断。自然而然引出主题,既给村庄增添了生气,也是村民生存之需。

作者由云朵而岁月,既而村庄,再而树木,直至窑火,将描写的空间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面到点,不仅联想自然,且背景清晰,主题突出,好比一场电影的开端,先缓缓展开背景,只待主人公出场,这就让人充满了期待。但这部影片背景里的云朵和树木是远的虚的暗的,只有那一点明明灭灭的窑火是实的亮的,是近在眼前的。这样的场景和开端,隐隐然透出故事的久远和幽深,也注定文字的色彩不会是明亮的,但必定是深厚的。

如此,故事就开讲啦。惊堂木轻轻拍下,待听众们聚齐目光,作者便放下茶杯,又平心静气略作停顿,然后微微宕开一笔,讲述其年幼时对废弃的砖瓦窑的初步认知和砖瓦对村民们的重要性,如此,自然过渡到主题。

但故事里的事始终是故事,没有文字记载,除了口口相传,只能在老屋拆除后的瓦砾中追寻到一星半点的线索,但依然无法确定土窑确切的建造年代。好在也无妨,想来自有村落起,土窑就形成了吧,因为人们需要住所,建造住所离不开砖瓦,烧制砖瓦必得建造土窑。所以说,土窑的建造沿用和发展历程就是村庄历史的一个缩影,村庄的历史也是村人们的历史,而村人们的历史则是由一代代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的个体所组成的。

作者收回目光,再将镜头推开放大到一个特定的时期,六婶俯身背砖的身影便映入人们的眼帘。背砖是重体力活,承担这项工作的女性为数不多。环境又热,工作又累,六婶再次抹掉脸上窑灰的动作刺痛了观众们的心:当年的六婶可是个大美人哦,秀发乌黑,眼眸流转,满脸娇羞,就连她的孩子也漂亮得如天使一般。

生活初看是幸福美满的,但随着日月轮转,却终是难以躲避命运齿轮的啃啮:六婶的孩子因病变得木讷,六叔又因噎食病离世,就连为给家中消弭灾祸去当背窑人的六婶也病倒了。但村头的窑火继续在燃烧,背窑人也来来去去,换了一代又一代,生活的重担压弯了他们原本挺直的脊梁……

写到这里,故事渐入佳境。作为读者这么评论,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能打动读者内心的文学作品,悲剧的力量往往胜过喜剧。六婶及六婶一家的遭遇,就是土窑历程中令人唏嘘的往事,或许还有其他更令人悲伤的故事,但窥斑见豹,亦无赘述的必要。无助又无奈的村民只能将其归结为世间的邪风,而多年后读到他们故事的我们,想到世事的无常,人力的渺小,也唯余长长的叹息……

与作者自己村庄土窑相关的还有舅舅村庄里的土窑,那座土窑如今已成了一堆荒土,下面埋着舅舅的二儿子,即作者的二表哥。

此处的描写与土窑的关联不算大,只是借此引出对表哥的回忆。表哥体格高大,具有打猎的天赋。他头脑聪明,身法灵活,能打中野兔的耳朵。在这座土窑里,他与凶残的人脚獾斗智斗勇,在极为凶险的情形下,将野兽击毙,创造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成为村里的传奇。

但当年雄姿英发的表哥病入膏肓之时,竟连回顾往事的气力都没有了,不仅令人惋惜,让人怜悯,更让人百感交集,感叹不已:时光的残酷可见一斑,世事的无常可见一斑,命运的强大可见一斑。这些,都是村庄里的故事,是作者心中的故事,是岁月馈赠的故事,是刻在心上的深深的印痕,挥之不去,每每忆起,都唯有这深深的叹息……

此文通篇都充斥着一种宿命的味道。唯物论者不相信宿命,美丽的六婶和年轻的表哥应该也不相信,但当他们遭遇到生活的浩劫和死亡的威胁时,当村民们面容沧桑脊梁弓弯时,他们恐怕也只能相信宿命了,因而他们变得平静而温顺,接受一切命运的安排。

作者是写故事的人,读者是读故事的人,愿意读这样故事的人,能读懂这样故事的人,或许也是相信宿命的,比如我。

世事沧桑,人事纷杂,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起点是父母给的,终点是天定的,中间的道路好比爬山,纵然用尽全力,也不一定能到达山顶,即使到了山顶,最终还得下来,走向命定的归处。哎呀呀,那样的一片空虚和茫然,让人一生的拼搏还有何意义?!我们年轻时总说“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但当我们成为有故事的人后,或许会安慰自己“要顺势而为,知足常乐”。这样的启悟,或许就是本篇文章给予我们的意义吧:立足当下,不因过去而纠结,不为将来而忧虑。

无奈之中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也是一叹。

整体来讲,《土窑往事》作为回忆性散文,结构完整,主题鲜明。当然,最值得推崇的是作者的语言,语言极富特色,诗意浓厚,想象奇特,用语精准,且含蓄隽永,意韵丰富,回味悠长,令人能品出其好,却道不出其好,只能安慰自己“欲诉已忘言”。通篇无一处闲笔,无一句多余,读之唇齿留香,余味无穷。

论其结构,文本的推进虽为回忆,却非一忆到底,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曲折回环之美,时而现实,时而回忆。约略盘点为七次转折:一是“小时候从村边路过……”,二是“恍惚中,六婶仿佛仍然站在窑顶上……”,三是“过去了多少年,六婶刚嫁到……,仍然在我眼前摆动”,四是“前日回家”,五是“时光在慢慢回流”,六是“二哥讲这番话时已年逾花甲”,七是“二哥说,当时土窑已半塌”。如此安排的好处,既使作者能参与进去,与故事中的人事产生相应的联系和情感波动,也能跳将出来,以局外人的目光客观地多方位地审视并描述土窑往事。同时,通过停顿缓和语气,使情感得以克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这种表达悲伤的方式,就是在人前忍住哭忍住泪忍住痛而无语凝噎,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共鸣。其三,使得文章叙述风格变化多端,段落之间摇曳生姿,给故事增添了深度广度和耐读性。

当然了,即使珍珠再完美,也会偶有瑕疵,笔者更是吹毛求疵:其一,关于表哥的描写,文本本身虽很出彩,但与题目缺少点儿关联;其二,“十几岁的二哥已是一米八的大个”,括号后面赘述的一句似嫌多余,当是作者仓促成文,造成无伤大雅之误。

冒昧唐突之作,敬请船长先生海涵并各位简友指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天上一片勾勾云。云朵漫过来,由肥而瘦,最后成了无音的丝弦,像被稀释的岁月。...
    船长_a149阅读 4,419评论 14 64
  • 岁月深处的叹息 ——读《岳阳楼记》有感 刘知沛 春雨席卷而来,红了樱桃,...
    百无一是阅读 2,515评论 0 0
  • 作者:任跃兵 第一章 阴雨绵绵送别亲人 尹...
    太行晨曦阅读 5,292评论 0 3
  •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 四婶嗓门大,心地却十分善良,能在她膝下长大,是我一生的福分。 爷爷奶奶有七个孩子,五男二女...
    爱读书的流浪狗阅读 8,707评论 14 295
  • 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也被称为鬼节或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主要活动包括祭祖、烧纸、放河灯...
    王郁虹阅读 884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