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是巴赫金提出的文化美学及诗学命题。所谓“狂欢化”是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文学体裁的转化与渗透。简单来说,就是将狂欢节的各种形式的热闹与文学结合起来,打破文学的形式和风格,通过复杂的文学因素的碰撞,追求一种新的文学风格,达到文学内容的开放和形式的多样化。
狂欢在人们看来是随心所欲,放下一切,全身心的投向尽情欢乐的盛宴。中世纪的狂欢是阶级之间暂时消除隔阂,自由自在的说说笑笑,随意妆束,不拘小节,大胆而自由的度过长达三个月的狂欢。而文学的狂欢,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状态,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之间的来回切换,人物经历的起起落落,何尝不是一种狂欢的肆虐。以《茶馆》为例,裕泰茶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像极了一场由盛及衰的狂欢现场,人物的命运也随之变化。
首先是生活的狂欢。《茶馆》中的裕泰茶馆是大街上有名的最热闹的茶馆,每天人来人往,掌柜王利发圆滑的处事风格能把每个来店里喝茶的客人讨的他们的欢心。故事一开头就是清末,这是茶馆发展的高峰,也是茶馆人物生活的最佳状态。有钱的可以体面的去包间,走卒贩夫讨生活的人便可出几文钱在大厅做个板凳喝一碗茶和不相熟的人谈天说地。虽然体面人和平民不在一块喝茶,但是他们在裕泰茶馆有着信息的交流。这种体面人和平民的狂欢看似有着阶级的不对等,但是在裕泰茶馆这个平台上他们也算是打破了阶级的束缚。
其次是故事跨越的时代背景从清末到解放战争,茶馆里的人由多变少,主角人物命运的走向和茶馆一同由盛及衰,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由高潮到落幕。一开始茶馆里熙熙攘攘,自由自在,后来一步步经营困难,房租涨价,掌柜王利发自尽,茶馆倒闭。这场狂欢在外部不同势力的干扰下走向落幕是必然的,就像没有一朵烟花能够持久的绚烂,再热闹的宴席也终有人去茶凉的空寥。
《茶馆》里通过狂欢化的语言来联系故事发展的前后以及人物发展的走向。人物所处环境境遇的松紧与语言是分不开的。王利发从一开始对于客人圆滑而不世故,到后来一步步窘迫,精神上变得紧张,胆小,消极,通过语言以及对话能够体现出来茶馆经历了清末到解放战争几十年的变化带给王利发和他的茶馆怎样的变化和打击。狂欢化的叙事贯穿在故事情节发展的始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狂欢是具有生命力的,但是狂欢也是会曲终人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