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本质目的在于育人,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们认清自我,不断成长。而成长最好的方式是知行合一。只有真正的走出课堂,接触自然社会,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在实践活动的一个多月前校方就已经开始进行筹备工作。确定主题为“青春行,官山情”,划分四个小组分别开展“希望家园”爱心支教、“绿行官山”公益环保、吕家河民歌采风、红色探访、精准扶贫民意调查活动。之后经过层层选拔工作,活动地点的交接工作,活动方案,人员简要培训,全部准备妥当后,我们的小组成员分批次来到了目的地——官山镇小学。
实践活动中感慨颇多,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一、留守儿童们的内心其实是“彩虹色”的
“ 闭班仪式”当天,孩子们表演完节目后,我们一行人依次进班告别。“你们还记得昨天下午的歌和游戏吗……最后,都给哥哥姐姐们笑一个好吗”说完,底下一片抽泣。孩子们的心是很细腻的,也比成人都容易感动。短短四天,他们接纳了我们,信任我们,为我们的离去感到不舍,临走还追上我们送小折纸……
我还记得第一天的情景。山区的学校基本上是封闭的,学习和活动,都在这一个堵墙内。小朋友们读书学习的时候,除了正式上课在教室里,平时,他们只在校园的小操场活动。初次看,觉得有点心疼。后来我发现,我们怎么想的是缘于我们世俗的心理,而孩子们很单纯,在这个属于他们的“王国”里,他们的开心却是发自内心的。
他们喜欢这里。
在一上午的相处过程中,他们都很认真的上课、专注的与我们做游戏……
一直以来,我们大多数人对留守儿童的认识是存在偏差的。其实,他们不是问题儿童,更不是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他们与许许多多的普通的孩子一样,有着这个年纪的童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乐观、童真,希望他们之后能够得到世人更多的善意、平等、尊重的眼光,收获更多的爱……
二、歌声也是人们与世界的联系
芸芸众生,不论性别、贫富、种族、年龄、职业等等,一生都在寻找自身的价值,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一直以为,阅读是很高贵的活动,我们只有通过书籍才能发现新的世界,发现自我,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
抵达的当天下午,我们就来到了吕家河民歌村——中国民歌第一村。沿路采访了几个老人中都能随随便便的露一嗓子,或许正验证了那句话“无人不歌,无事不歌”。据老一辈的了解到,他们的民歌都是口口相授,没有词本,也没有曲谱,凭着大家伙们的热爱,一代代传了下来。年轻的姑娘小伙会借此表达情意,人们会唱一些哩语歌哄小孩子睡觉;大家迎亲嫁女会唱歌,粮食丰收会唱歌,喜庆节日会唱歌,姑娘们洗衣处、汉子们田坝上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或许歌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乡邻间的关系纽带,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问一个大爷,为什么喜欢唱当地民歌。他笑着摆摆头“我也不晓得,就是喜欢唱”,在说到自己会唱100多首时,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眼里闪着光。
形式的高贵与否算的了什么呢,在对生活有感悟时,在情感丰富时,我们能通过它表达出来,这,就够了。
三、“真”“善”“美”,“真”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活动的最后一天下午,小分队的一批成员来到了一个茶园的加工厂。“那里的工人待遇都很惨,环境很差,是在地下室里,灯光昏暗,空气飘着霉臭味,伙食也无比简陋,工作时长也不合理”。我没亲身去,在脑子里想象着这个画面。“为什么在地下室,不换个地方,那个茶园老板种着一山的茶叶和果蔬,应该挺有钱的呀”“对呀,简直是一种压榨”。我们几个人聚一起议论着……
之后吃饭时,小组里的一个伙伴说,对于茶园的时她有点不一样的想法。“你们知道你们走后发生了什么吗?我听到一个工人说,你有看他们拍照吗?他们到底是不是记者呀,那我还搁着事没做,说了那长多话”我们都大吃一惊,难道这才是真实的事况吗?随着随行老师的阐述,我们慢慢知道了原委。那里的工人都是村镇上的困难户,因种种原因无法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而到厂里做工人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所以等于说,是靠那个他们口中压榨他们的“大老板”,他们才得以生存。“并且那个老板开的工资也并不低,毕竟他刚创业,自己手上钱也紧巴”原来这才是真相。我们大家都有点生气,觉得那些人欺骗了我们的善意,为错怪了茶园老板而少许内疚……
“ 但凭着他的条件,为工人稍微改善下环境也是可以承受的”“那是说他还是有私心咯”刚刚心里的负疚感忽然一下次又没有了,对他又多了一份怀疑。或许他邀请我们参观茶园也是有什么企图的吧。我内心在纠结,那种非要二中选一抉择的痛苦,心里有一个裁判官,在审判着公正与道德。
是工人应该收到谴责吗?并不能说那些工人在骗我们,毕竟他们说的是事实,他们确实他们做着高时长的劳累活,吃着清汤寡水,但他们却避开了另一些真相——不利于他们利益的事实。可这些能怪他们吗?他们也是仅仅想通过夸张或少许的谎言来让舆论偏向他们,让生活好过一点点,他们不懂“大老板”也有艰辛和不易,因为不懂,所以无法慈悲。那是老板应该得到批判吗?他舍近而取远,宁愿花更多的工钱雇稍远一个村的村民,即使他们并没有附近的青壮年年轻能干。但有一个原因使他们胜选了——因为他们是他的同村人。
最终我也没得出审判的结果。
我们往往一方面喜欢有着“弱者思维”,认为弱者肯定都是站在正义、受害一边的,所以我们无原委的维护弱者。但一方面,我们我们又不敢挑战“权威”,当一个偏强大的人救济了一个不知好歹、恩将仇报的弱者时,在咒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时,却忘了反省是否强者的方式合适呢?
仅仅四天时间,但途中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真情、美好,还收获了友谊。虽也有心酸与无奈,但我喜欢,因为它真实。实际活动的几天里,半天讲课,半天下乡实践,晚上赶稿子一般到熬到一两点,说不累是骗人的,但确实很充实,充分的感受到了“痛并快乐着”,总得来说,不枉此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但我的志愿之路才刚刚启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这支庞大的队伍,携手同行,“友爱,互助,奉献,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