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划痕86、姥爷家

1962年,保定市开通了到衡水的长途汽车,这班汽车中途经过饶阳,这下我们回老家总算方便了。

年初的时候,父亲送小妹回了老家。小妹先在奶奶家住了一阵儿,之后就去了姥爷家,由我姨照看。暑假的时候我也回了老家,没事,就是回去看看,回去玩玩儿。我回去的时候父母没有送,只是写信告诉了叔叔,让他到汽车站接我。

我先住了奶奶家,叔叔给找了戏票,让我去看戏。去的是个剧场还是礼堂我也说不清。前面的舞台像个老式戏台,方形的,两侧没有东西,站在舞台两侧也能看戏。座位也很简陋,都是条凳。唱的是河北梆子《凤仪亭》。

在奶奶家住了两天之后,我又去了姥爷家。

姥爷家在县城东南,离县城大约二十多里,叫西赵市村。在饶阳的乡野,很容易辨认哪儿有村子,看到远处有朦朦胧胧的树林,基本就可以确认。西赵市村也到处都是树,连姥爷家充作围墙的柳枝篱笆都活力四射,枝青叶茂。

姥爷家的院子不大,建有3间北房。北房的房基很高,有近一米,这样在发水时有可能不进水。为进出方便中间屋子的门前建有砖台和台阶。北房东边接有一间小屋,要矮得多。

姥爷与1958年去保定时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他虽已66岁,但看上去可没那么老,头发、胡子一点儿都没白,身板挺实,走起路来像小伙子。精神面貌也好,古铜色的脸上总是带着和善的微笑。

姥爷有4个孩子,母亲是老大,我的两个舅舅是老二和老三,我姨最小。两个舅舅在天津工作。我姨在老家照顾姥爷。姥姥已经去世。听母亲说,姥姥是因为从门前的砖台跌落摔伤,而一病不起的。

姥爷岁数大了以后,儿女都劝他少干点儿活儿,可他不愿意闲着,又担任了队里的饲养员,喂养大牲口。这个工作操心费力不说,责任还挺大,因为那些骡马都是队里最主要的财产。姥爷对这个工作格外上心,白天在牲口棚忙一天,晚上还睡在那儿。他说马无夜草不肥,他睡在那儿喂草更方便。

我很想知道姥爷是怎么喂牲口的,就让小妹带我去了牲口棚。牲口棚在村子的南边,离姥爷家不远。

到了牲口棚,我看到姥爷正在院子里跟一个小伙子铡草,姥爷往铡刀里续,那小伙子铡。大铡刀“喀哧喀哧”地响着,姥爷的手随着那个节奏不断地往刀口伸。我不错眼珠地盯着,心里非常紧张,总担心姥爷的手伸过了头儿。可姥爷非常有准儿,每次都前推那么一点儿,像用尺子量着一样。我看了看边上铡好的草,都非常均匀。

我和小妹还跟着姥爷进了牲口棚。都说马也欺生,还是真的,姥爷走过,槽头的那些骡马会用嘴角碰姥爷,我们走过,它们就用大眼珠瞪我们,吓得我们只敢远远地看。

我们还跟着姥爷去给牲口挑水。不知为什么他去的水井没有在村里,而在村外。我们跟着他走过一片玉米地,到一棵大树下,就看到了水井。那水井井口很大却不很深,井壁是砖砌的,长着绿苔。令人难以置信是水面竟然漂着几只青蛙,看来有关“井底之蛙”的故事并不是瞎编的。

那井上没有辘轳,姥爷打水时就把水桶往扁担钩子上一挂,向下一送,轻轻一抖,“咚”地一声,桶就满了。那扁担钩敞着那么大的口儿,桶放到水里时竟然不脱钩,也让我感到惊奇。那段路我觉着不近,可姥爷挑着两大桶水并不显得吃力,一气儿就挑到了牲口棚。

后来,我在姥爷家看到一个白搪瓷茶缸,上面用红油漆写着“奖给模范饲养员”,看来姥爷干得还挺不错。

我和小妹都住在了姨住的那间靠西的屋子里。记得1961年我们回老家过年时,这屋里挂的年画是四扇屏《鞭打芦花》。这次去了换了新的,还是四扇屏,画面是戏装的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都是身背靠旗头戴雉鸡翎的那种模样,让人难以分辩谁是谁。姨知道画上的故事,晚上没事就给我讲一段儿。其中有些故事我已从小人书上看过,可再听姨讲还是觉得新鲜。

姨还给我讲过其它故事,现在想起来的就只有一个《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说是两位神仙看到个两推车的,一个神仙说他们都是穷命,发不了财。另一位则说,未必,我能让他们发财。说完就在路前边不远的地方放了几块金子。再说那两个推车的,推得闷了也打起赌来,赌看谁闭着眼睛推车走得远。结果推到有金子的地方两人都轧到了,可谁也没睁眼,这个说:“我轧了块好大的砖头。”那个说:“我也轧着了。”自然是谁也没有发了财。

姨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可能察觉有些不妥,立即进行了批判,说这是剥削阶级编出来麻痹穷人的鬼话,我们不要相信。

我知道姨的思想先进,绝对是进步青年。1957年的时候,舅舅介绍她到天津的一家工厂工作。她干得非常出色,还当了厂团支部的干部。后来国家粮食紧张,动员城市职工下乡,姨带头响应,又回了老家。回到村里她当了铁姑娘队的队长,后来又当了村干部。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曾被评为县里的劳动模范。

姨还让我看了一张男青年的照片,问我那人长得怎么样。我已经知道男女搞对象的事,看过照片之后坏坏地问:“是你对象吧。”姨否认了,说是天津那家工厂的同事。我当时脑子不知缺了哪根弦儿,明明看着长的不错,却硬说不好看。

姨看我表了这么个态,也就没再说什么,怅然地把照片收了起来。后来,姨在老家找了对象,当然就是后来的姨夫啦。姨夫要知道这事,一定会对我感激不尽。

我和小妹还跟着姨下过地,姨他们干什么活儿我忘了,就记得姨从地里撅了一段高粱杆,让我们当甘蔗吃。我知道有一种长得像高粱的植物,叫“甜秫秸”,我吃的那高粱杆就特甜,不知是不是“甜秫秸”。保定也有卖这种东西的,人们叫它“甜甘蔗”。现在看,它可能是“甜高粱”。

姨所在的西赵市村种的高粱不少,我曾走过一大片高粱地。姨跟我说,1956年发大水时,人们划着船去割高粱穗。

姨忙完了地里的活儿,还要忙家里的活儿,什么做饭啊,洗衣服啊,收拾屋子啊,都由姨承担。另外,还要照顾我小妹。小妹那时才5岁,还需要人照顾,姥爷白天黑夜地饲弄牲口,没那么大精力,照料小妹的事自然上姨来承担。事后我想,让小妹回老家,以减轻母亲的负担这个主意,可能就是由姨提出的。

姨那时二十多岁,精力旺盛,看不见她闲着,整天忙村里的事儿。

姥爷和姨去干活儿,我就带着小妹玩儿。我们折了柳条编环形帽子戴在头上,我们跑到野地里摘野花,我们钻进长满翠绿叶子的玉米地里逮蚂蚱,我们绕到村外的小沟边听青蛙叫。还有,就是正午不睡觉,仰着脖子在树下数知了。

姥爷他们村树特别多,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树,虽是正午,骄阳似火,可满村密树遮酷热,一片浓荫蕴清凉,在树下玩儿还是很惬意的。

正午,村里看不到人,鸡不叫,狗不咬,只有知了鸣声如阵。可那鸣声却搅不动村里的谧静,正应了古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姥爷看我对知了感兴趣,特意教给我一种捉知了的方法:把高粱秸剥开一头,将剥开的秸皮插入柳条编得圆环中,做成一个漏斗形的大口笼子,发现知了之后,把高粱秸举上去,将笼口冲着知了猛然一推,知了就落入笼中。它挣扎时抖动的翅膀就会卡入秸皮的缝隙之中,再也脱不了身了。看过姥爷示范之后,我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武器,并经常带着小妹捉知了。

村里虽然到处都有蝉声,可要从树上找到它们并不容易,要找到落的位置较低适合捉的就更难了,我们经常找得脖子酸痛。一旦找到合适的,我就会激动地举着高粱秸去捕捉。捕捉到手,蝉在你手心里还会嘶嘶地叫,那叫声惊恐而绝望,让人不由地对它生出同情。回到家,我会用线拴住蝉的胸部,让小妹牵着它玩儿。有时小妹牵不牢,蝉会带着线跑掉,于是我又带着小妹捉蝉。

除了和小妹玩儿,有时我也去找大姥爷。大姥爷是姥爷的哥哥,头发、胡子都花白了。我找他玩儿主要是和他下象棋。在我们胡同同龄的孩子中,我棋艺算高的,所以有点儿不知天高地厚,没把大姥爷放在眼里。可一交手,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招架之功。大姥爷就是让给我车马炮,我还是一盘都赢不了。

我这人有点儿缠摩头,输了不服气,总想赢一回挣点儿面子,就缠着大姥爷一盘接一盘地下,害得他正事都干不了。后来,他说什么也不跟我下了,只同意教教我。他说:“下棋也有章法,不能胡冲乱撞。要攻防兼顾,要看好自己的大营,再进攻。”他还教了我一些攻守的招法,现在还记得有一招叫“铁门栓”。

我心里服了,口头不服,说我输棋是让他抽烟熏的。

大姥爷每次下棋都要抽烟,抽的是大长杆的烟袋锅,烟嘴是玉的,烟锅子是黄铜的,烟锅子装的是旱烟末。点烟不用洋火(那时管火柴叫洋火,还没有打火机),而用火镰、火石。用铁制的火镰擦击火石,就能引燃绒纸,那过程就像钻木取火。

那旱烟很呛,吸到点儿余味儿都会咳嗽。可大姥爷硬说吸烟有好处,身上带了烟油子味儿能驱百虫,蚊子不叮,臭虫不咬,连蛇都不敢靠近。他还把烟袋锅硬放在我鼻子跟前让我闻,那味儿酸臭刺鼻,怪不得虫子们都怕呢。

另外,我还在姥爷家翻过一本书,很旧,没头没尾,里边有梁山好汉的名字,我以为是《水浒传》,可一看里边写到宋江的兵马时竟称是“贼兵”,感觉很不爽,就不再看了。大了才知道那本书是《荡寇志》,是一本被批判的书。

我在姥爷家住了近一个月,到8月中旬才回了奶奶家。临走的时候姨还在我手里塞了两块钱,那时候对孩子来说就是很多的钱了。另外,我还向姥爷要了他的豆腐刀(也可能是老式裁纸刀)。那刀其实就是夹包了骨质手柄的尺形的软铁片,钝得只能切豆腐,可我却看着新奇。拿回家后母亲一次都没用过。

小妹没有跟我走,她一直在姥爷家住到了1968年。

在奶奶家我又住了几天。多是和表姐、表妹、表弟一起玩儿,闲的没事还翻看表姐用过的旧课本。看烦了就在人家的书上练习画画,画的多是《西游记》中的妖怪。估计表姐看到我画的那些怪模怪样的东西,肯定会生气的。她放书的西屋,白天墙上也有壁虎活动,开始不知道,猛然看到还吓了一跳。

期间见到了叔叔搞的对象,她个子较高,长得很好,在县医院工作,是护士。

我还到县城里转了转,觉得街面比8年前我在县城照相时干净了,临街房屋也更为齐整。那儿的新华书店挺大,我从里边买了一本少年科普读物《我们爱科学》。

我在新华书店附近的一面大墙看到一块黑板报,上面介绍的全都是火流星的知识。大意是说,火流星就是质量较大的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有大量物质燃烧,会发出照耀大片区域的光亮,还伴有巨大的声响。大的火流星会有陨石落到地面。

我立即联想了这年初春我在保定看到的怪现象。那天傍晚,我在相府胡同南口的自来水排队打水,在排了一个多小时后,天完全黑下来,胡同外的街灯亮了,人们只能在微光中接水。就在这时,天空忽然明如白昼,准确地说,比正午照着大太阳还亮。抬头看,只见一颗比足球还要大的火球“嘶嘶”地怪叫着,从头顶的上空由东向西飞行,火球的后面拖着燃烧的长尾,让人不由想起神话中的“火龙”。它飞行得很快,转眼就划过夜空,向西方落下去。随即便听到隆隆之声。前后也就是几秒时间,胡同里又恢复到原来的黑暗之中。在场的大人说,应该是落到了满城方向。是个什么东西,他们也说不清。

事后交流,不少人都说,他们也看到了那个火球。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随即付出种种流言,不一而足。

回家后问奶奶,原来饶阳也见到了那个大火球。知道了它是火流星,是一种自然现象,也算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谜。

当时,我觉得那个火球飞得很低,只有保定人才能看到。看来我的视觉有误差,它应该飞得很高,照耀到的地域要大得多。那它落的地方应该不是满城,要更远一些。当时媒体不发达,是否有相关报道也不知道。至于是否有陨石落到地上,就更不知道了。

满城县有神星村(现为镇),传说曾有神星落于此地,或许古代真有陨石落在了满城吧。

快开学时我才返回保定。是叔叔把我送上长途汽车的。临走时,叔叔送给我两个很厚的粉连纸学习本。

(照片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进1961年,母亲就开始给全家赶制回老家穿的新衣服。母亲觉得,进城混了这么多年,怎么也得光光鲜鲜地回家,不能让乡...
    乌拉盖河阅读 90评论 0 1
  • 1960年12月份,我去紫河套食堂打饭,发现二两一个的饼子变大了,但软得像水煮红薯,一捏就是个坑。 对于这种变化,...
    乌拉盖河阅读 35评论 0 2
  • 保定是省城,是大城市,可来到保定之后,没有感觉保定话比老家的饶阳话洋气。 比如,保定的孩子叫我的小名“小国”时,我...
    乌拉盖河阅读 100评论 0 1
  • 来到保定生活之后,发现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特别多,多数是市郊的农民,主要是卖吃的、用的,卖的东西多为自产或自己加工。饶...
    乌拉盖河阅读 119评论 0 0
  • 姥爷虽然已经去世好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在我脑海里出现。 姥爷的一生,是不平凡的,跌宕起伏的。从小跟随父母...
    无限遐思阅读 11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