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某公众号看到《在中国,反抗应试教育的人,是真蠢》这个标题,因为好奇便点进去看了下,简单的说一下自己看了这篇文章过后的感受,其实应试教育一直都有存在,就说明应试教育肯定有它的好处,它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但在我看的文章中,作者似乎太极端了,最近在学《中国教育史》时接触到了《中庸》,里面就指出我们应该要杜绝过激的行为,要以恰到好处作为处事原则,要无过也无不及。
作者在文中夸大了应试教育的重要性,也简单的将素质教育理解成为“特长学习”,令人可怕的是下面的评论,很多家长都支持这种说法,都觉得只有“应试教育”才能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都觉得“素质教育”没有用。
而这篇文章刚推送没多久的阅读量是3万+,这个数字也许能说明,这种错误的观念被很多家长认可,甚至还会因为文章的传播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这种观念。最直接的体现可能就会是,这种观念会误导更多的家长,越来越多的家长只关注自己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东西。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众多支持作者这种观点的呼声中有一个理性的声音指出文中的不足之处。
为什么家长都会认为只有“应试教育”有用,而“素质教育”没有用呢?说到底,还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可能很多家长就是像文中的作者一样将“素质教育”认为是特长教育。
那素质教育是什么呢?官方的对于“素质教育”的解读是: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直白点说就是,“素质教育”不是“特长教育”,他是方方面面的教育。
而只注重“应试教育”直白点说就是在教一个会考试的人,大家可以上网搜一下“高分低能”,可能就会对只看重“应试教育”而忽略“素质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
当然,我们不能将这个标签粗暴地贴到不了解的人身上,这绝不是明智的做法,我们也不希望年轻人真的被培养成“高分低能”的读书机器。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的知识教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一定是一个全面的过程,他的涉及到的也是方方面面。不能说只注重某方面的教育,而不关注其他方面的教育。
再比如,汪凤炎教授在他的文献的指出,如果过于强调道德教育而忽视知识教育或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都会造成教育的畸形发展。
说的通俗点就是道德教育就是教学生“怎么做人”,知识教育就是教学生学到“谋生的本领”。
而教育中如果只注重道德教育而忽视知识教育的话那在学生走上社会时很难适应,没有谋生技能就等于没有经济来源,可以说他甚至不知道该用什么来让自己生存下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也是人们常常忽视的问题。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会有的人会有特别严重的入职焦虑症吧!
有一次说和朋友们一起聊天,一个朋友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工作,但准确来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为了以后可以有选择的工作从而更好的生活。
而如果只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道德的学习肯定也是不行的,想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咋骗,拐卖,校园霸凌等等都是因为缺少相对应的道德教育的一个体现。
教育目标应该是在孩子离开学校或者家庭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他是可以去适应这个社会,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能够自己生活,而不是一个只懂很多知识专家。
父母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也存在偏重其中一个,而忽视另外一个呢?自己在注重孩子成绩的时候是否也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在秉承着让孩子健康成长,学习什么的都不重要时是否有考虑过孩子走上社会时应该怎么办呢?
现在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信息、观念,但作为父母一定要带着思辨的方式去看待这些东西,特别是于育儿有关的话题,家长更应该主动的去思考,它传达的这种观念是否是正确的,是否太过片面。
画重点敲黑板再三想要表达的也就是――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对于各方面的教育我们需同时重视,同时培养,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不要想着有什么捷径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更不要因为想要培养优秀的孩子而选择走极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如果教育只是用模具来塑造各种标准样式的人,导致人们去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人物,或是早日过上舒服的日子,那么,教育无疑助长了这个世界的不幸与毁灭,如果教育只是一个职业,一个赚钱的方法,那么老师怎么会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位孩子,让他们对自己和世界充满好奇?”
一定要记住我们培养的孩子,不仅仅只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不仅仅只是在专业知识上出类拔萃,也要拥有高尚的品德。
这是《读者》中收入的一篇文章,教育到底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应该深思的问题。